千秋可垂,百年不易全。千秋可垂,百年不易全。
宣尼大圣,毁者武孙。姬旦祚周,四国流言。
蹠犬吠尧,孰否孰贤。歌以言之,百年不易全。
千秋可垂,百年不易全。千秋可垂,百年不易全。
宣尼大圣,毁者武孙。姬旦祚周,四国流言。
蹠犬吠尧,孰否孰贤。歌以言之,百年不易全。
这首诗《秋胡行四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李孙宸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事件,表达了对时间永恒性与道德评价相对性的深刻思考。
“千秋可垂,百年不易全。”开篇即点出主题,强调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迹可以流传千年,成为后世的典范或警示,而这些事迹的价值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宣尼大圣,毁者武孙。”提到孔子(宣尼)作为圣人,却有人诋毁,对比孔子的伟大与被误解的现实,反映了道德评价的复杂性。“姬旦祚周,四国流言。”周公姬旦辅佐周王,虽有四国散布流言,但其功绩依然被后世铭记。“蹠犬吠尧,孰否孰贤。”引用了古代典故,说明即使是恶犬也会对善主吠叫,以此比喻世人对道德标准的误解,强调了判断是非的困难。“歌以言之,百年不易全。”最后,诗人以歌唱的方式总结,表明尽管时代变迁,但对道德和历史价值的认同是永恒不变的。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比,探讨了时间、道德评价以及历史价值的永恒性,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短绿抽堤草,芳信未许花知。尚留冻梗冰枝。
藓石雪消迟。方塘水浅鸳鸯冷,沙际水翼相依。
拾翠约,踏青期。终是乐游稀。相思。
江南远,渔汀渺渺,还又是、梅花谢时。
有多少、旧愁新恨,纵罗虬、妙曲风流,怎比红儿。
何时再得,画鹢摇春,丰乐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