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居宝地,胜处是金山。
楼阁开天界,波涛隔世寰。
钟闻孤屿外,刹出乱云间。
螺女晨修馔,龙君夜叩关。
游方来暂会,辞阙去难攀。
旧业菱生沼,离城柳映湾。
衣沾炉气出,船载磬声还。
施贝来江估,持经化岛蛮。
诸缘除未早,半偈悟犹艰。
安得如康乐,登临此共閒。
上人居宝地,胜处是金山。
楼阁开天界,波涛隔世寰。
钟闻孤屿外,刹出乱云间。
螺女晨修馔,龙君夜叩关。
游方来暂会,辞阙去难攀。
旧业菱生沼,离城柳映湾。
衣沾炉气出,船载磬声还。
施贝来江估,持经化岛蛮。
诸缘除未早,半偈悟犹艰。
安得如康乐,登临此共閒。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象和宁静氛围,以及对佛法修行的深刻感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僧侣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首联“上人居宝地,胜处是金山”,点明了金山寺位于风水宝地,暗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和环境的清幽。接着,“楼阁开天界,波涛隔世寰”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金山寺建筑的宏伟壮观,仿佛与天界相连,波涛则将外界的尘嚣隔绝,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钟闻孤屿外,刹出乱云间”进一步渲染了金山寺的神秘与庄严,钟声悠扬,穿透孤屿,直入云霄,刹(佛塔)影在乱云中若隐若现,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层次感。接下来,“螺女晨修馔,龙君夜叩关”描绘了寺内僧侣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螺女晨起准备斋饭,龙君夜晚来访,体现了佛法的普度众生,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
“游方来暂会,辞阙去难攀”表达了访客与金山寺短暂的相遇与别离,以及对佛法深奥难以完全领悟的感慨。“旧业菱生沼,离城柳映湾”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佛法修行的持久性和深远影响,如同菱角在沼泽中生长,柳树在河湾边摇曳,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衣沾炉气出,船载磬声还”描绘了僧侣日常生活的细节,炉火的温暖与磬声的悠扬,既体现了修行的日常,也寓意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施贝来江估,持经化岛蛮”展示了僧侣们的慈悲与智慧,他们不仅在金山寺内修行,还通过布施和传经,影响着更广阔的世界。
最后,“诸缘除未早,半偈悟犹艰”表达了对佛法修行的深入思考,强调了去除杂念、悟道的艰难过程。“安得如康乐,登临此共閒”则是对能够像谢灵运那样,与自然和佛法和谐共处的美好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充满了哲理与美感。
看东风海底,送落日、飞空如掷。
醉游暮归,怕西州堕策。归路偏失。
记上元时节,千门立马,望金坡残雪。
素娥推下团栾辙。塞草惊尘,河水渡楫。
悠悠雨丝风拂。但相随断雁,时度荒泽。回头紫陌。
梦归归未得。憔悴江南,秋风旧客。去年说著今日。
漫故人相命,玳筵鸣瑟。愁汗漫、全林杯窄。
况飘泊相遇,当时老叟,梨园歌籍。
高歌为我几回阕。似子规、落月啼乌悄,傍人泪滴。
记前朝、鹤会又重来,攀翻第三桃。
看云华授策,麻姑擘脯,嬴女吹箫。
寻思曲江旧事,宫锦胜龙标。
奏罢清华梦,独立春宵。
不数相州锦样,是调羹御手,重解金貂。
但今年此日,疏了醉葡萄。
闻老仙、衣冠皓伟,又丁宁、天语著儿招。
都人望,回班赐第,赤舄飞朝。
谁把灵丹,点化了、荒园瓦砾。
奇特处、恰当秋杪,不争春色。
因甚素娥脂粉艳,怪他白帝车旗赤。
叹暮年、无句比红儿,芳心息。狂飙起,行云急。
开与谢,俱堪惜。唤妓行按酒,客来操瑟。
扑鼻微香薰世界,解颜一笑迷人国。
怕匆匆、归去广寒宫,难踪迹。
驯于蹇驴,清于赐驹,我行尔从。
幸柴车堪驾,何惭韩众,药苗可采,长伴庞公。
野涧泉甘,阳坡草暖,有柏叶松枝充短供。
修梦想,去游灵囿沼,入望夷宫。与夸夺子争雄。
生与死未知谁手中。
况嗾獒者众,放麑人少,大将触网,小亦伤弓。
风月和柔,山林深密,折角何如且养茸。
二虫喜,各衔花拜跪,来寿樗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