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这首诗名为《善恶二根不实偈》,出自唐代高僧本净之手。诗中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善”与“恶”的本质,揭示了作者对心性与现象界的深刻理解。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此两句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善良和邪恶都源自内心,而非外在之物。这是佛教中“心所一切法”观念的一种体现,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心识所造。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这里的“外缘”指的是外界的诱惑或影响,但作者认为这些外在因素并非真正的心性本质。换句话说,心中原本没有固有的善与恶,只是在面对外部条件时,心灵产生了反应。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这两句诗则是对上述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既然善恶并非心之本质,那么放弃邪恶和追求善良又该如何呢?这里反映出一种解脱与超越的境界。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二见”指的是对世界的执着看法,一种是常见(认为事物永恒不变),另一种是断见(认为事物完全无常)。诗中批评那些被这些偏颇所束缚的人们,他们在生活中徘徊,不知如何解脱。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过往不解的悔恨,以及对于心性本质的顿悟。这里的心性本质是指佛教中的“真心”或“佛性”,即一切众生原本清净明了、无所执着的本来面目。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本质的探讨,引导读者超越世间的纷争与束缚,寻求内在的解脱与觉悟。
坐倚芝云,摊书霞几,卧缘湘竹为床。
鸠藜蒲笠,药帘中有奇方。
心阆已断风尘梦,尽幽闲、草色花香。
怕人间、多事向炎蒸,抵死奔忙。一椽仅有南阳。
喜窗开照水,竹碍斜阳。抱琴沽酒,醉歌盘涧诗章。
鞭骥豢龙些个事,叹冰山、是尔收场。
幸吾生、少常欢笑,老不悲伤。
科头箕踞,是西京才子,淮南仙客。
碧眼紫髯长啸处,手种龙鳞千尺。
听尽隋箫,敲残秦缶,鼓罢邯郸瑟。
无弦在膝,便教此意谁识。
惟有明月清风,长林古涧,差可同朝夕。
与我周旋宁作我,烂醉还须千日。
且住为佳,不如归去,一梦扬州值。
先生自笑,吾今四十头白。
曾忆当年,纵横意气,调笑风流。
向紫宫曾咏,金丸翠被,锦鞋曾赋,碧繶缃绚。
赌折搔头,敲残如意,邹衍高谈大九州。
都休问,愿拜南柯守,封酒泉侯。年来自爱清酬。
待啸月吟风烟际浮。
便五湖遍泛,策非范蠡,一邱自足,客有羊求。
诗酒逃名,渔樵混迹,何异衣鱼与食鸥。
人争羡,说延陵道上,又见披裘。
未雨梅天,微风麦候,薄寒乍散犹侵。
花信吹残,莺雏却哢新音。尊前病起难任。
爱疏帘、密簟清阴。橙花香透,榴花火照,庭院深深。
玉人此际。闲对云屏。才拈斑管,徐埋瑶琴。
吴绫嫌重,轻罗初试神针。钗炼浮金。
绾鸦翎、又插屏簪。慢沉吟。莫题秋怨,难解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