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宜帝都者四,其馀偏隘无足称。
轩辕以前率荒略,至今涿鹿传遗城。
丰镐颇得据扼势,不均方贡洛乃营。
天中八达非四塞,建康一堑何堪凭。
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徵。
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
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
幅员本朝大无外,丕基式廓连两京。
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
金汤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勖其钦承。
天下宜帝都者四,其馀偏隘无足称。
轩辕以前率荒略,至今涿鹿传遗城。
丰镐颇得据扼势,不均方贡洛乃营。
天中八达非四塞,建康一堑何堪凭。
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徵。
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
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
幅员本朝大无外,丕基式廓连两京。
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
金汤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勖其钦承。
这首诗《帝都篇》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是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赞美与思考。诗中列举了四个被认为适合成为帝都的地方,并对每个地方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首先提到的是“天下宜帝都者四”,即认为有四个地方特别适合作为帝都。接着,诗人通过“其馀偏隘无足称”表达了对其他地方的不以为然。随后,诗人回顾历史,从“轩辕以前率荒略”到“至今涿鹿传遗城”,提到了古代的都城如涿鹿,并对比了它们与后来的都城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接下来,诗人具体分析了几个古代都城的特点:“丰镐颇得据扼势,不均方贡洛乃营。”这里提到了丰镐和洛阳,强调了它们的战略位置。然后,“天中八达非四塞,建康一堑何堪凭”则对比了建康(南京)的地理位置,指出它虽然有屏障,但并非完全封闭。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了冀方(河北地区),认为这里是“天府”,并引用唐虞时期将其作为都城的例子,以证明其适宜性。
在描述完地理特点后,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冀方(河北地区)的优势:“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这句诗描绘了冀方的自然环境,包括山脉、海洋、河流等,强调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位置。接着,“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则提到了冀方在交通和贸易上的便利条件,以及与外界的联系。
最后,诗人总结了冀方作为帝都的全面优势:“幅员本朝大无外,丕基式廓连两京。”这表明了冀方不仅在地理上具有优势,而且在政治上也与清朝的统治区域紧密相连。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冀方作为帝都的现实意义:“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这反映了帝都作为政治中心,能够吸引各地的精英聚集,促进文化交流和国家治理。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地点的比较和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帝都选址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地理和政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