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阴薄漏山色,攲枕韵疑寒雨声。
春晚不知桃李谢,岁寒非避雪霜深。
卷帘阴薄漏山色,攲枕韵疑寒雨声。
春晚不知桃李谢,岁寒非避雪霜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末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观察和感受。首句“卷帘阴薄漏山色”中的“卷帘”,指的是窗棂上的布幔,它既是室内与户外之间的一道分隔,也象征着季节更迭中光影的流转。“阴薄”形容春日午后的阳光柔和而不烈,透过窗帘洒在室内的地面或物体上,显得有些模糊且缺乏清晰的轮廓。这种描写传递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氛围。
“攲枕韵疑寒雨声”中的“攲枕”,意指半躺在床或枕上,通常是在思考或回忆中。“韵疑寒雨声”则表现了诗人对声音的敏感和想象力,在安静的夜晚,他可能听到的是春雨初降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细小且难以辨识,但却能唤醒他内心深处的情愫。诗人通过这种细微之处,揭示了自己的情感状态与对自然界细腻感觉的共鸣。
第三句“春晚不知桃李谢”则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无奈表达。在春末时分,当桃花和李花即将凋零时,诗人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愁。这里,“不知”并非真的不知道,而是一种感慨之情的抒发,意味着诗人对这短暂的美景难以割舍。
最后一句“岁寒非避雪霜深”,则是诗人面对严冬时节的一种选择或无奈。这里,“岁寒”指的是年华渐老,与“春晚”相呼应,都是时间流逝的写照。“非避雪霜深”,则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严寒之中,但并没有逃避,而是接受甚至拥抱这种自然界赋予的严酷环境。这也许反映出诗人对生活有着坚韧不拔的态度,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保持着一份从容自若。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末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他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易逝的感慨。诗中的意境幽雅,情感丰富,是一篇极具画面感和抒情色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