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未多鱼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
柏人谁白孱王罪?改子终伤慈母恩。
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五洲变法都流血,先累维新案尽翻。
师未多鱼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
柏人谁白孱王罪?改子终伤慈母恩。
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五洲变法都流血,先累维新案尽翻。
这首诗《感事(其七)》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与感慨。
首联“师未多鱼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以“师未多鱼”暗喻智者未得善果,却因不慎泄露机密而遭致不利,引出对事件结果的疑问,为何如此重要的事情最终归咎于袁某?
颔联“柏人谁白孱王罪?改子终伤慈母恩。”将焦点转向了对权力与亲情的探讨,提出在权力斗争中,无辜之人往往成为牺牲品,无论是为君主辩白还是维护子女,都可能伤害到至亲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颈联“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事件中的隐痛与冤屈,比喻为“金玦厖凉”,象征着被掩盖的痛苦和不公,而“杯弓蛇影”则形象地描绘了因误解或恐惧而导致的冤枉,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与对正义的渴望。
尾联“五洲变法都流血,先累维新案尽翻。”总结了历史变革中的残酷代价,指出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改革尝试,还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革新运动,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血泪与牺牲,强调了变革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权力、正义以及变革的复杂思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秋窗忽作通幽梦,载拜亭林有道坟。
落笔便关天下计,跨驴常载古今文。
芒鞋踏遍七州土,竹杖横挑四岳云。
我是越江孤寄客,睡乡聊与奠斜曛。
我骑白鼋浮江回,江云荡出千蓬莱。
一峰斜掠落江外,飞潮倒泻横江来。
乃知石燕啄江涘,化作危矶屹如此。
涛头激突势更奇,三面㟏岈不能舣。
是时八月暑气收,山色在水秋江秋。
归舟一一点天末,吴中吾友今来不。
须臾涛涌天地愁,江妃十队漫江游。
琉璃堆破银山浮,巉崖失势惨欲流。
坐客不语声啾啾,欲下不下牵衣留。
我登绝顶逸兴发,一饮千钟未肯歇。
危途立足自深稳,气与风涛两冲突。
俯窥岩洞窈复深,解衣欲探蛟螭窟。
此地谁知别有天,渔子江潭自出没。
桃花何必问桃源,携竿坐待山头月。
江潭幽绝共忘机,残芦风定白鸥飞。
他年重证结邻约,起看烟水笼渔矶。
《登燕子矶俯江亭作歌》【清·邹炳泰】我骑白鼋浮江回,江云荡出千蓬莱。一峰斜掠落江外,飞潮倒泻横江来。乃知石燕啄江涘,化作危矶屹如此。涛头激突势更奇,三面㟏岈不能舣。是时八月暑气收,山色在水秋江秋。归舟一一点天末,吴中吾友今来不。须臾涛涌天地愁,江妃十队漫江游。琉璃堆破银山浮,巉崖失势惨欲流。坐客不语声啾啾,欲下不下牵衣留。我登绝顶逸兴发,一饮千钟未肯歇。危途立足自深稳,气与风涛两冲突。俯窥岩洞窈复深,解衣欲探蛟螭窟。此地谁知别有天,渔子江潭自出没。桃花何必问桃源,携竿坐待山头月。江潭幽绝共忘机,残芦风定白鸥飞。他年重证结邻约,起看烟水笼渔矶。
https://shici.929r.com/shici/avI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