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波激苇滩,其下石齿齿。
何异潇湘秋,和歌沧浪子。
湖波激苇滩,其下石齿齿。
何异潇湘秋,和歌沧浪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畔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交融。
“湖波激苇滩,其下石齿齿。” 开篇以动态的湖水与静止的石滩形成对比,湖水轻轻拍打着芦苇滩,石滩上布满细密的齿痕,生动地勾勒出湖边的自然风貌。这里的“激”字用得恰到好处,既表现了湖水的活力,又暗示了水波与石滩接触时的微妙变化。
“何异潇湘秋,和歌沧浪子。” 后两句则将眼前的景象与历史上的潇湘秋景相联系,通过“何异”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慨与联想。潇湘秋景在中国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一种深沉、悠远的意境,而“和歌沧浪子”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仿佛在吟唱着古老的歌谣,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联想,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