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从杜城曲,置在小斋东。
正是高秋里,仍兼细雨中。
结根方迸竹,疏荫托高桐。
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
片时留静者,一夜响鸣蛩。
野露通宵滴,溪烟尽日蒙。
试才卑庾薤,求味笑周菘。
只此霜栽好,他时赠伯翁。
移从杜城曲,置在小斋东。
正是高秋里,仍兼细雨中。
结根方迸竹,疏荫托高桐。
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
片时留静者,一夜响鸣蛩。
野露通宵滴,溪烟尽日蒙。
试才卑庾薤,求味笑周菘。
只此霜栽好,他时赠伯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秋天迁移住宅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新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静谧生活的向往。
“移从杜城曲,置在小斋东。”开篇即设定了场景,诗人将住宅从杜城迁移到了一处偏僻的小斋之东。这里的“杜城”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称,而非直接指古都长安附近的杜陵。
“正是高秋里,仍兼细雨中。”接下来描绘了时间和天气,正值深秋,但却伴随着细雨,这种氛围营造出一种淡远而宁静的感觉。
“结根方迸竹,疏荫托高桐。”诗人对新居周遭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竹子刚刚开始生长,而树木的枝叶稀疏却能托住高高的桐树,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细微之处的观察和喜爱。
“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接着是对草地和蓬草的描写,“苒苒”形容草丛的茂密,“飘飘”则形容蓬草轻盈的样子,这些生动的字眼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秋天草木的清新与美丽。
“片时留静者,一夜响鸣蛩。”诗人希望能够在这片刻的宁静中停留,听着蛐蛐一夜的鸣叫声,这里流露出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和享受自然之美的心境。
“野露通宵滴,溪烟尽日蒙。”随后又描写了夜晚露水不断滴落,以及白昼中溪谷被薄雾笼罩,这些细节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秋意和静谧氛围。
“试才卑庾薤,求味笑周菘。”这里的意思是说诗人尝试着用自己的才能去理解古人庾信、薤若的文学风格,并寻找周代贤良之美好。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文化素养和文艺追求。
“只此霜栽好,他时赠伯翁。”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眼前景象的喜爱,并表示将来有机会会把这种美好的生活状态赠送给朋友伯翁。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赏,也是对友情和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天与多才,不合更与,殢柳怜花情分。
甚总为才情,恼人方寸。早是春残花褪。
也不料、一春都成病。
自失笑,因甚腰围半减,珠泪频揾。难省。
也怨天、也自恨。怎免千般思忖。
倩人说与,又却不忍。拼了一生愁闷。
又只恐、愁多无人问。
到这里,天也怜人,看他稳也不稳。
五岭崎岖一步难,白云兼雾羃中间。
行人莫道山多险,更有人心险似山。
功名果何物,天欲付英豪。
请看襄汉,今日谁驾六灵鳌。
阅礼崇诗元帅,大纛高牙临塞,砥柱一洪涛。
百辟拱辰极,欢动赭黄袍。策无遗,勋益著,德弥高。
定知阳报,谢庭兰玉付儿曹。
秀发如君独擅,浑似当年幼度,文武素兼韬。
岁岁长为寿,霞液荐蟠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