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空林泮晓烟,静明耐可试鸣鞭。
青龙桥迤西偏好,水足青秧蔚稻田。
宿雨空林泮晓烟,静明耐可试鸣鞭。
青龙桥迤西偏好,水足青秧蔚稻田。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静明园的清新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生机。
首句“宿雨空林泮晓烟”,描绘了清晨雨后的空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轻纱覆盖,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宿雨”指的是昨晚的雨水,“空林”则暗示了林间的寂静,两者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晨特有的清冷氛围。
次句“静明耐可试鸣鞭”,诗人通过“鸣鞭”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在如此宁静的环境中,尝试打破这份宁静,体验不同的感受。这里的“耐可”即“是否可以”,体现了诗人对打破宁静的犹豫与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静明园之美的欣赏与珍视。
第三句“青龙桥迤西偏好”,描述了诗人行至青龙桥时的感受。青龙桥位于西边,此处的“偏好”不仅指出了诗人对青龙桥的喜爱,也暗含了对西边景色的赞美。青龙桥作为背景,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使整个场景更加丰富。
最后一句“水足青秧蔚稻田”,将视线转向了稻田。经过雨水的滋润,青色的秧苗在水中显得格外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繁荣,也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和生命的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雨后静明园的宁静之美以及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我行九月晦,闻鸡起晨装。
驰驱入铜城,明星正光长。
马首挂参井,虎宿森开张。
诸象列天河,薄照征袍黄。
翻翻叶上露,拂剑寒且苍。
行人断四郊,游子心独伤。
简书怀遣畏,岂不念风霜。
悠悠向远道,征人事徬徨。
江南无使来,音书就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