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树生来如许久,闻道台成树已有。
树根入土知几深,土面蟠根已半朽。
暗想累台覆土时,根株著土一齐移。
台高不改旧规格,树古年年发新枝。
五马门前一径深,森森台畔表乔林。
为言世远思培植,更筑崇基护绿阴。
此树生来如许久,闻道台成树已有。
树根入土知几深,土面蟠根已半朽。
暗想累台覆土时,根株著土一齐移。
台高不改旧规格,树古年年发新枝。
五马门前一径深,森森台畔表乔林。
为言世远思培植,更筑崇基护绿阴。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历经岁月的老树与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台相依相伴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工建筑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首先,诗中提到这棵树自古以来就生长于此,见证了高台的建造过程。树根深深扎入土壤,与高台的土面交织在一起,甚至部分树根已经腐朽,但依然紧紧相连。这种景象仿佛在诉说着树与高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它们共同经历的时间流转。
接着,诗人想象当初建造高台时,同时将树木连根带土一起移植过来,确保了树与高台的同步成长。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台变得更高,但树却依然遵循着原有的规格生长,年复一年地发出新的枝条,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诗中还提到了高台旁的一条小径,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林荫。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过往的人们提供了一处遮阳避雨的好去处。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最后,诗人感慨于这棵树的古老与珍贵,认为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是前人智慧与努力的象征。因此,为了保护这棵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老树,人们又进一步加固了高台的基础,以确保它能够继续在绿荫下茁壮成长,成为后人瞻仰的对象。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融,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传承与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
驱车上东门,游子暮何之。
亲昵并集送,恨恨不能辞。
丈夫志四海,不得中顾私。
及时当勉励,濯翼凌高梯。
惟念当离别,思心常依依。
仰观南雁翔,音响一何哀。
起坐弹鸣琴,中心怆以摧。
嘉会不可常,执手将何时。
抚心长太息,泫然沾我衣。
愿言崇令德,以副饥渴怀。
安得凌风翰,送子俱远飞。
春郊雨初霁,绿树含华滋。
使君驾言迈,双旆风披披。
崤函渺何许,去路正倭迟。
且罄同袍欢,饮饯江之湄。
开樽酌芳醑,授简哦新词。
宾从劝且酬,不觉驶景移。
念兹长安道,年来困创痍。
穷边吼豺虎,孤戍屯熊罴。
君行殿藩服,一展胸中奇。
露檄谕疏勒,挥戈斩屠耆。
坐令三边士,卖刀事锄犁。
功成奏丹扆,峻擢拥旌麾。
君车日已远,会晤当何时。
愿言树嘉绩,慰我渴与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