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邑曾为劫火尘,独兹犹是太平民。
儿时所历今三纪,便唤溪山作故人。
傍邑曾为劫火尘,独兹犹是太平民。
儿时所历今三纪,便唤溪山作故人。
此诗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太平时期的普通百姓,对于身经战火的往昔岁月有着深刻的回忆和感慨。"傍邑曾为劫火尘"一句,通过“傍邑”二字传达出诗人对于旧日家园的怀念,而“劫火尘”则暗示了过去战争的混乱与苦难。接着,“独兹犹是太平民”表明尽管经历过动荡,但现在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态,享受着现今的安宁。
"儿时所历今三纪"一句,用“儿时”二字勾勒出诗人对童年记忆的珍视,而“所历今三纪”则显露了时间流转与个人经历的长远。紧接着,“便唤溪山作故人”通过“便唤”表达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溪山"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不变,而“作故人”则是诗人对于往昔时光的深情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和平年代的珍惜与热爱,以及对于个人历史记忆的深刻感悟。每个字句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波动,既有对往昔战乱的回避,也有对当前太平时光的珍视。
浮沈日月走雷霆,偃蹇西来气未平。
奔突楚山愁破碎,荡摇坤辅厌支撑。
昔年此地分南北,今日中天洗甲兵。
万里雄风双秃鬓,妙高台上看潮生。
余家有故园,园中可图录。
天然一派根,一根生两竹。
一长复一短,比之如手足。
长者似乃兄,短者弟相逐。
我见人弟兄,少有相和睦。
竹分长幼情,人岂无尊宿。
将竹比人心,人殆类禽畜。
常记五六岁,不见还呼哭。
及至长大时,妻孥相亲族。
咫尺不相见,相疏何太速。
不顾父母生,同胞又同腹。
旦夕慕歌欢,几能思骨肉。
枉具人须眉,而食天五谷。
静思若斯人,争及园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