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
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
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
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
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
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
吹竽三百人,隐笑齐宣王。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
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
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
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
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
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
吹竽三百人,隐笑齐宣王。
这首诗以"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开篇,寓言般地阐述了一个道理:过于清澈的水无法滋养鱼类生存,同样,过于苛刻的人际关系难以凝聚朋友。接着,诗人通过比喻,指出鱼并非真的离开水,而是藏于深水或随波逐流;人也并非必须脱离社会,可能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或有其他打算。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智慧在于懂得变通,既要了解事物的一面,也要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样才能适应常态。他提醒人们不应固步自封,也不可过度猜测他人意图,这样才是明智的表现。最后,诗人以"吹竽三百人,隐笑齐宣王"作结,借古事寓意,暗示在复杂的社会中,有时需要像滥竽充数者那样,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保全自身或达成某种目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处世哲学,表达了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弘历作为清朝皇帝,此诗或许也寓含了他对治国理政的某些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