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寂寂掩柴扉,溪水湾环碧四围。
竹竿应怜千本瘦,稻苗喜看一畦肥。
鸟声不厌呼为伴,人迹还应到此稀。
欲访朱公吟咏处,只馀秋燕傍檐飞。
幽居寂寂掩柴扉,溪水湾环碧四围。
竹竿应怜千本瘦,稻苗喜看一畦肥。
鸟声不厌呼为伴,人迹还应到此稀。
欲访朱公吟咏处,只馀秋燕傍檐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以“幽居寂寂掩柴扉”开篇,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安详的氛围。接着,“溪水湾环碧四围”,生动地展现了周围环境的清幽与美丽,溪水环绕,绿意盎然。
“竹竿应怜千本瘦,稻苗喜看一畦肥”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竹子和稻苗以情感,竹子因瘦而显得更加坚韧,稻苗因肥沃而茁壮成长,表达了对自然生长状态的赞美和欣赏。
“鸟声不厌呼为伴,人迹还应到此稀”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和谐,鸟鸣声声,仿佛是诗人孤独中的伴侣;同时,人迹罕至,更显出这份宁静的珍贵。
最后,“欲访朱公吟咏处,只馀秋燕傍檐飞”,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前环境的感慨。秋燕在檐下盘旋,既是季节变换的象征,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痕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莽莽风沙溷此身,眼明云水得斯人。
今无古有士相见,花好日长天莫春。
画饼声名聊啖俗,倾河意气对披真。
舣舟正好同吾发,别一仙源可问津。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怨岂在明。
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
乃底灭亡。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
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
覆宗绝祀。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
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
虽悔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