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太白后身,五花马,千金裘,年少已豪情盖世,溯画船采石,桦烛笙歌,代鲜奇人,久矣红尘无此乐;
出处本邺侯心法,一品衣,九仙骨,功成则高揖归天,想玉简嵩衡,羽书幢节,天留清福,绰然余事学长生。
文章是太白后身,五花马,千金裘,年少已豪情盖世,溯画船采石,桦烛笙歌,代鲜奇人,久矣红尘无此乐;
出处本邺侯心法,一品衣,九仙骨,功成则高揖归天,想玉简嵩衡,羽书幢节,天留清福,绰然余事学长生。
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赞美了李中丞的非凡才情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诗中将李中丞比作李白的转世,以“五花马,千金裘”描绘其豪放不羁的形象,同时指出他年少时便已展现出盖世的豪情。接着,诗人追溯到李中丞在采石的画船上,享受着桦烛之光与笙歌之乐,强调其为罕见的奇人,长久以来在红尘中独享此等乐趣。
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揭示李中丞的处世哲学和功成名就后的归隐之心。将其比作邺侯,暗示其深谙官场之道,但功成之后却能高洁地退隐,向往着神仙般的生活。诗中提到他可能在嵩衡山修道,羽书幢节象征其修行的工具或象征,而“天留清福”则表达了对李中丞能够得到上天眷顾,享受清福的祝愿。最后,“绰然余事学长生”则表达了对李中丞追求长生不老的钦佩与祝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李中丞独特的个性与生活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几番冷笑三闾,算来枉向江心堕。
和光混俗,随机达变,有何不可。
清浊从他,醉醒由己,分明识破。
待用时即进,舍时便退,虽无福,亦无祸。
你试回头觑我。怕不待峥嵘则个。
功名半纸,风波千丈,图个甚么。
云栈扬鞭,海涛摇棹,争如闲坐。
但尊中有酒,心头无事,葫芦提过。
功名利达,任纷纷奔竞。纵使得来也侥幸。
老眼看多时,钟鼎山林,须信道、造物安排有命。
人生行乐耳,对月临风,一咏一觞且乘兴。
五十五年春,南北东西,自笑萍踪久无定。
好学取、渊明赋归来,但种柳栽花,便成三径。
玉树后庭曲,千载有余愁。
碧月夜凉人静,曾赋采华游。
玉露细摇金缕,香雾轻笼翠葆,折下一天秋。
张绪总能老,还自锁眉头。把鸾笺,裁绣句,写银钩。
回文巧成锦字,长恨与江流。
漠漠梁间燕子,款款花边蝴蝶,梦觉却并州。
独感旧时貌,还复照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