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疏竹覆渔湾,湖面冰高白鹭閒。
自古风人喜流寓,谢公不住会稽山。
草堂疏竹覆渔湾,湖面冰高白鹭閒。
自古风人喜流寓,谢公不住会稽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句“草堂疏竹覆渔湾”,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座草屋旁,稀疏的竹林覆盖着渔湾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接着,“湖面冰高白鹭闲”一句,将视线转向湖面,冰封的湖面上,白鹭悠然自得地飞翔或栖息,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冬日湖面的宁静之美。
后两句“自古风人喜流寓,谢公不住会稽山”,则由景入情,引出了对古代文人的思考。这里提到的“风人”指的是古代游历四方、寄情山水的文人,他们往往在流寓中寻找灵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精神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社会环境的某种反思。谢公即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他以游历山水著称,但并未定居会稽山,而是不断流寓各地,这与诗中的“风人”形象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文精神,既展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对自由生活态度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汝从江右返,正当秋雁分。
几时离却鄱阳水,衣裘尚带匡山云。
我闻匡山天下绝,飞泉百丈吹琼雪。
香炉五老没层云,影入波涛峰势折。
闻有陆羽井,又有远公台。
李白读书心所好,至今魂魄应常来。
我曾东入吴,扬帆下西浙。
杨子太湖水,满眼吴山北固皆丘垤。
十载匡庐幽梦结,西江血满鄱湖热。
兵戈遥隔子猷船,汝若曾登可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