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兴雕板易钞胥,市册虽多乱鲁鱼。
君自石渠翻七略,复依官阁惜三馀。
世推列架皆精本,我愿连墙借读书。
政恐衡山承召起,牙签三万又随车。
自兴雕板易钞胥,市册虽多乱鲁鱼。
君自石渠翻七略,复依官阁惜三馀。
世推列架皆精本,我愿连墙借读书。
政恐衡山承召起,牙签三万又随车。
这首诗描绘了孙渊如观察将万卷书籍归装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对知识的热爱。首句“自兴雕板易钞胥”,点明了书籍制作与传播的方式,从手工雕版到抄写,体现了古代书籍制作的艰辛与不易。接着,“市册虽多乱鲁鱼”一句,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市面上书籍繁多但良莠不齐的情况,强调了筛选与鉴别的重要性。
“君自石渠翻七略”,这里引用了汉代的石渠阁,象征着知识的宝库和学术的殿堂,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复依官阁惜三馀”,进一步说明了在繁忙之余也不忘学习,珍惜时间,体现了对学问的执着与热爱。
“世推列架皆精本,我愿连墙借读书”,这两句表达了对高质量书籍的推崇以及希望借阅更多书籍的愿望,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尊重。最后,“政恐衡山承召起,牙签三万又随车”,通过想象孙渊如观察可能被征召,携带三万卷书籍随行的情景,既是对孙渊如学识渊博的赞美,也暗示了知识的传承与流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孙渊如观察的学识与成就,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知识的珍视和对文化的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