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半烟霞窟,秋风作伴游。
泉声当树落,云气隔山浮。
小鸟移丛竹,残香入画楼。
寺多桂窗前堆柿叶,知为学书收。
天半烟霞窟,秋风作伴游。
泉声当树落,云气隔山浮。
小鸟移丛竹,残香入画楼。
寺多桂窗前堆柿叶,知为学书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游历隆教寺的景象。首句"天半烟霞窟"展现了寺庙坐落在高处,被缭绕的云雾环绕,犹如仙境。"秋风作伴游"则点明了诗人游览的季节,感受到凉爽的秋风陪伴着他的旅程。
"泉声当树落"写出了环境的宁静,泉水声仿佛与落叶一同落下,增添了诗意。"云气隔山浮"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空灵的氛围,云雾轻盈地在山间飘荡。
"小鸟移丛竹"描绘了小鸟在翠竹丛中穿梭,动态的画面增添了生机。"残香入画楼"则暗示寺庙内可能有焚香,余香随风飘散,萦绕在画栋雕梁之间。
最后一句"寺多桂窗前堆柿叶,知为学书收"揭示了隆教寺的独特之处,寺前桂花香气四溢,而堆积的柿叶似乎表明僧人们正在收集它们,可能是用于学习或禅修的仪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隆教寺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气息,展现出清幽宁静的佛教寺庙生活。
湘中山似水,自古有人云。
此是曾游地,今来尽属君。
残风吹岸草,空庙入江云。
却忆还乡梦,清猿半夜闻。
两任身为郡,里中如不知。
民归清净化,家似困穷时。
秦木凄秋韵,湘云结暮姿。
若无遗爱在,何得后人思。
妾生岂愿为胡妇,失信宁当累明主。
已伤画史忍欺君,莫使君王更欺虏。
琵琶却解将心语,一曲才终恨何数。
朦胧胡雾染宫花,泪眼横波时自雨。
专房莫倚黄金赂,多少专房弃如土。
宁从别去得深嚬,一步思君一回顾。
胡山不隔思归路,只把琵琶写辛苦。
君不见有言不食古高辛,生女无嫌嫁盘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