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亭最孤绝,直入乱丛间。
近晚独来此,有谁相与闲。
卷帘通大野,临槛数前山。
便欲教携酒,陶然踏月还。
幽亭最孤绝,直入乱丛间。
近晚独来此,有谁相与闲。
卷帘通大野,临槛数前山。
便欲教携酒,陶然踏月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幽亭最孤绝,直入乱丛间"表明诗人独自一人来到了一处偏僻的亭子,这个环境被杂草所围绕,显得非常隐蔽和宁静。"近晚独来此,有谁相与闲"则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感,他在黄昏时分独自来到这里,没有人可以陪伴,只有自然的景色。
"卷帘通大野,临槛数前山"描写了亭子的设计和周围环境。亭子里的窗帘被卷起,与外面的广阔野地相连,诗人坐在栏杆旁边,可以数着一座座前方的山峰。
最后两句"便欲教携酒,陶然踏月还"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他想邀请朋友带上酒,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自然之美,陶醉于这份宁静之中,就像踏着月色回去一样,这里面的"月"可能是指月光下的景致,也可能是比喻诗人心中的那份清澈和安详。
整首诗通过对幽静环境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向往,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
大慈苕帚生,倒拈风飒飒。
扫尽大地尘,赵州惊吐舌。
蓦劄相逢玉乳峰,殷勤为扫寒岩雪。
拄杖子,爱客情深,把火助热。
卓破苔钱画断云,放出寒梅南枝北枝,一花两花三四花。
疏影横溪,暗香浮月,无端尽把春容泄。
清不彻恼碎心,广平似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