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至扬州·其十八》
《至扬州·其十八》全文
宋 / 文天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既投古庙觅藜羹,三五樵夫不识名。

僮子似知予梦恶,生柴烧火到天明。

(0)
翻译
我来到古老的庙宇寻找藜粥,
那里的三五个樵夫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
注释
既:已经。
投:投奔。
古庙:古老的庙宇。
觅:寻找。
藜羹:粗陋的饭菜(藜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叶可食)。
樵夫:打柴的人。
不识名:不认识我。
僮子:童仆。
似:似乎。
知:知道。
予:我。
梦恶:做噩梦。
生柴:未经加工的木柴。
烧火:生火烧火。
到天明:直到天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庙中寻找藜羹(一种可食用植物)的景象,表达了一种隐逸自守的生活状态。"既投古庙觅藜羹"一句,通过对古庙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超脱世俗的氛围。诗人在此寻找藜羹,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也象征着他与自然的亲近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三五樵夫不识名"则透露出诗人的隐姓埋名,他的身份和名字都不为世人所知。这里的“三五”指的是数量多,可能是时间久了,樵夫们习以为常,不再关注诗人的身份。这表明诗人已经融入了自然与普通百姓之中,与世俗的荣辱完全脱节。

接下来的"僮子似知予梦恶"一句,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某种忧虑。这里的“僮子”可能是庙中的小童,或者是在山林间帮助诗人的孩子。他们似乎能感受到诗人的不安,这里的“梦恶”可能指的是不好的梦境,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烦恼和对现实的某种逃避。

最后一句"生柴烧火到天明",则描绘了诗人在清晨至破晓前后的生活片段。通过“生柴”、“烧火”的动作,展现出诗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不仅是对诗人生活的一个写实,也象征着希望和光明的到来。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行为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生活理想。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对未来的期待,是一首充满哲思且意境深远的作品。

作者介绍
文天祥

文天祥
朝代:宋   字:履善   籍贯:浮休道   生辰:1236.6.6-1283.1.9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猜你喜欢

晚村

暑雨霁馀飞,翻沟水鸣玉。

半规入岚雾,平畴愈新绿。

时有牧归牛,一笛过山曲。

吾庐附幽深,四面荫修竹。

垂云下林梢,惊鸟自争宿。

夜色迫书卷,呼童具灯烛。

(0)

立秋二绝·其一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0)

赠钟道士

人间无复动机心,挂了儒冠岁已深。

惟有诗家风味在,一坛松月伴秋吟。

(0)

木犀花·其二

汤沐晴空颢露繁,清香十里压旃檀。

纱窗梦觉秋风度,疑是移家住广寒。

(0)

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

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

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

言苟可垂后,士无羞贱贫。

(0)

秦吉了

尔禽畜于人,性巧作人语。

家贫售千金,宁死不离主。

桓桓李将军,甘作单于鬼。

(0)
诗词分类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诗人
惠洪 阮瑀 赵彦昭 郭苍 瞿式耜 李义府 萧悫 蔡确 长孙无忌 周济 阮逸女 谈迁 李密 汪之珩 李好古 子兰 蒲松龄 林古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