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外罗浮紫翠浓,焚香日礼老人峰。
高堂已似商颜皓,令子还同万石恭。
花萼三珠含雨露,凤雏千仞上芙蓉。
清秋相访来珂里,兼喜文章有大宗。
楼外罗浮紫翠浓,焚香日礼老人峰。
高堂已似商颜皓,令子还同万石恭。
花萼三珠含雨露,凤雏千仞上芙蓉。
清秋相访来珂里,兼喜文章有大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宁静的山居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邓氏山楼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首句“楼外罗浮紫翠浓”以“罗浮”点出山名,紫色与翠绿交织,渲染出山色的丰富与层次感。“焚香日礼老人峰”,既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崇敬,也暗示了对先贤的追思与膜拜,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
接着,“高堂已似商颜皓,令子还同万石恭”,将山楼比作商颜,赞美其高雅与尊贵,同时以“令子”和“万石恭”比喻邓氏家族的后代,既体现了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也暗含了对品德与智慧的推崇。
“花萼三珠含雨露,凤雏千仞上芙蓉”,运用象征手法,以“花萼三珠”、“雨露”、“凤雏”、“千仞”、“芙蓉”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高洁脱俗的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寓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与美德的传承。
最后,“清秋相访来珂里,兼喜文章有大宗”,表达了诗人对邓氏山楼的向往与拜访之情,同时也对邓氏家族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表示赞赏与喜悦,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邓氏山楼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家族精神与文化的赞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文美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欣赏,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沧溟可枯山可移,公心独与天地期。
田间经术入州县,所至父老均儿嬉。
明明日月照肝胆,谓言吾民方阻饥。
回车为我作丰岁,要令国体无疮痍。
买臣郡去不持节,季真逸请非康时。
几年梦想在松槚,再拜一觞今得之。
乡人拥路识忠孝,雅慰平生良可知。
恩光到此何以报,行矣二浙如王畿。
木杪秋风鸣飒飒,环步空亭日千匝。
忽迂征辔入衡门,共看霜轮上云叶。
紫烟收尽拟阶升,白露漙空欣手接。
何须清酌浣枯肠,自觉爽气滋双颊。
可怜末路竞牛毛,不悟劳生寄蚊睫。
向非霸处务功成,争得盟时遭智劫。
西山君故有风期,我亦从今理归楫。
弃妇不言贫,孤儿不知病。
美疹亦何有,衰莲披绿净。
大易疾无妄,要且观情性。
我来自山中,非征亦非聘。
但恨清风薄,安识皇都盛。
况闻药艾攻,之子骇观听。
策羸七里湾,忧醉岂易醒。
今兹早尝馔,高人能自胜。
不废五字吟,久与金石称。
我老言亦衰,同鸣不相应。
萧条蓐收穷,疏树失秾绀。
北风动地起,云揽红日暗。
李君邀我游,肴蔌治寒檐。
相携二三子,欻若符节勘。
愧非谷口隐,佳会良可暂。
茅堂兀四壁,谁识此意淡。
古径无俗寻,陈编有幽瞰。
一聆君子语,粱肉几厌啖。
归来马河北,寂寞晚舟缆。
吾生事逃伏,优游亦何憾。
画堂深处腊前开,应笑孤根庾岭隈。
不比一枝随驿至,肯愁三弄逐风来。
华繁素逼窗纱月,香重寒销印篆灰。
贤守吟看多丽句,清新未羡宛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