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知吾久念归,似怜衰病不相违。
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
造物知吾久念归,似怜衰病不相违。
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巨匠苏轼之手,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想与对自然万象的细腻观察。首先,“造物知吾久念归”一句中,“造物”指天地或自然,用“知吾”表达了一种主客合一的境界,似乎自然界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思与归隐之心。这不仅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也透露着他内心对于久居人世、渴望返璞归真的情感。
接着,“似怜衰病不相违”一句则更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情感交融。“似怜”表达了一种同情之情,仿佛自然界对诗人的衰老与疾病也感到怜悯。而“不相违”则暗示着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即便是诗人处于衰老病痛之中,也仍旧与大自然保持着一致,未曾有所背离。这既是苏轼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也反映了他对生命、自然及宇宙和谐统一的哲学思考。
以下两句则转向描绘景物,“风来震泽帆初饱”中,“风来”指的是带着生机的春风,“震泽”则形容风力之强,足以激起水波。而“帆初饱”则是对帆船初次饱满风力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春日自然界复苏、万物更新的景象。
最后,“雨入松江水渐肥”一句中,“雨入”指的是滋润之雨降临于松江之上,而“水渐肥”则形容了雨后江水丰盈而富饶,似乎江水也被春雨滋养得更加肥沃。这两句诗通过对风和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在春天的生机勃发,也映射出了诗人内心对于新生的期待与喜悦。
群雁南翔,明河西转,树头已换商飙。
扰扰浮生,劳劳终日,鬓边渐点霜毛。壮志未能消。
向无人知处,私淬吴刀。
金鼓轰天,原来江上滚秋涛。何言铜柱难标。
且风尘混迹,屠钓为交。
十万樗蒲,百千沽酒,筵前红粉相招。醉了更登高。
叹江山冷落,人物萧条。
仰问苍苍,为须有地置吾曹。
一年过半,正花底栖迟,又逢秋社。
商量软语,欲别也应难舍。闲煞风廊月榭。
更那觅、当时王榭。西风去忒匆匆,海屋相思空惹。
生怕。凄凉客舍。似倦羽低飞,自春徂夏。
天涯人远,红雨泪曾轻洒。应待明年杏嫁。
许依旧、雕梁栖借。须知盼尔归来,肯把画帘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