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师田不失时,武蜂赳赳震雕题。
耳批秋竹图骐骥,锋莹朝霜拭鸊鹈。
连率名高方叔后,外台志与范滂齐。
向来佩犊潢池子,一一腰镰走稻畦。
八月师田不失时,武蜂赳赳震雕题。
耳批秋竹图骐骥,锋莹朝霜拭鸊鹈。
连率名高方叔后,外台志与范滂齐。
向来佩犊潢池子,一一腰镰走稻畦。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洪适对广东秋季军事训练的赞颂。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军士们在秋日里进行田间操练的场景。
首句“八月师田不失时”,点明了时间背景,八月正是农闲之时,也是进行军事训练的好时机,强调了适时而为的重要性。接着“武蜂赳赳震雕题”一句,以“武蜂”比喻军士们的勇猛姿态,通过“震雕题”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展现了他们训练时的气势和力量。
“耳批秋竹图骐骥,锋莹朝霜拭鸊鹈”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军士们在训练中的专注与准备。耳朵仿佛能听到秋竹的声响,如同骏马奔腾,锋利的兵器在清晨的霜露中擦拭得闪闪发光,显示出他们对装备的精心维护和对胜利的渴望。
“连率名高方叔后,外台志与范滂齐”则赞扬了这些军士们的卓越表现和高尚志向,将他们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和敬仰。
最后,“向来佩犊潢池子,一一腰镰走稻畦”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相连接,暗示了军民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对土地和农业的重视。军士们不仅精通军事,也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体现了宋代社会中军农一体的特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季军事训练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宋代军民团结协作、积极备战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海传烽,问时事、何堪太息。
公此去、偏能慷慨,气凌边隘。
吾急而求应恨晚,天方待治何忧敌。
想鸣鞭、万里过蚕丛,旌旗易。景略坐,常扪虱。
安石墅,曾同弈。但河梁揽袂,黯然送客。
八阵河山斜日影,两川旗鼓清秋色。
愿诗篇、频与捷书来,长相忆。
岁寒寻老友。只萧寺乔松,交情耐久。吾衰甚矣惫。
故人喜相见,支离群叟。春风桃柳。
满长安、红争绿斗。
让髯公、沐雨梳霜,到底青青依旧。安否。
九逵哄处,五市开时,货财辐凑。衣冠奔走。
洒斯辱,浇杯酒。
劝怒涛休吼,晨钟暮鼓,且共佛灯厮守。
更呼来、鹤唳长空,一天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