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路应赊,前山已夕照。
樵夫咏而归,风吹入别调。
谷口路应赊,前山已夕照。
樵夫咏而归,风吹入别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晚景图。诗人以“谷口路应赊”开篇,巧妙地运用了“赊”字,不仅写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还暗示了路程的遥远和探索的未知,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接着,“前山已夕照”一句,通过夕阳的映照,将画面定格在温暖而柔和的色调中,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被染上了金黄与橙红,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温馨与静谧。
“樵夫咏而归”,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咏”字,不仅描绘了樵夫劳作后愉悦的心情,更赋予了他们生活的诗意。在这样的黄昏时刻,樵夫们哼唱着歌谣,踏着轻快的步伐归来,他们的歌声随风飘散,融入了大自然的和谐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别调”。这种别调,不仅仅是声音上的不同,更是情感与自然融合的体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美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忙碌与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诗句如同一股清流,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浮云在虚空,随风复卷舒。
我心方处顺,动作何忧虞。
但言婴世网,不复得閒居。
迢递别东国,超遥来西都。
见人乃恭敬,曾不问贤愚。
虽若不能言,中心亦难诬。
故乡满亲戚,道远情日疏。
偶欲陈此意,复无南飞凫。
真人居阆风,时奏清商音。
听者即王母,泠泠和瑟琴。
坐对三花枝,行随五云阴。
天长昆崙小,日久蓬莱深。
上由玉华宫,下视首阳岑。
神州亦清净,要自有浮沈。
恻恻苦哉行,呱呱游子吟。
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
雨雪没太山,谁能无归心。
逍遥在云汉,可以来相寻。
华阳洞口片云飞,细雨濛濛欲湿衣。
玉箫遍满仙坛上,应是茅家兄弟归。
神物不复见,小池空在兹。
因嫌冲斗夜,未是偃戈时。
岸古鱼藏穴,蒲凋翠立危。
吾皇别有剑,何必铸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