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扰扰走红尘,今日方还自在身。
行处湖光侵杖屦,坐来山色照衣巾。
敢希寄傲陶元亮,且学躬耕郑子真。
犹恐风烟劳顾揖,未能终日作閒人。
长年扰扰走红尘,今日方还自在身。
行处湖光侵杖屦,坐来山色照衣巾。
敢希寄傲陶元亮,且学躬耕郑子真。
犹恐风烟劳顾揖,未能终日作閒人。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吴芾的作品,名为《和陈泽民见寄(其一)》。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获得心灵自由的喜悦。
“长年扰扰走红尘,今日方还自在身。”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长久以来一直沉浸于世俗纷争,但今天终于能够摆脱那些烦恼,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状态。这里的“红尘”指的是世间的喧嚣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行处湖光侵杖屦,坐来山色照衣巾。” 这两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生活情景。“杖屦”是古代旅行时用的一种脚下的草编物,诗人行走于湖光之中,这些自然景致都渗透进了他的日常行走之物。同样,“衣巾”指的是古代的头巾或围巾,山色映照在这些日用品上,显示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敢希寄傲陶元亮,且学躬耕郑子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陶渊明(字元亮)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田园诗人,以其隐逸生活和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于世;而“郑子真”即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兼政治家苏轼,他在政治上的挫折后选择了退隐,致力于耕读。诗人希望能够像陶渊明那样自得其乐,又能像苏轼一样在田园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
“犹恐风烟劳顾揖,未能终日作閒人。”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担忧。尽管他已经有了一定的隐逸生活,但仍旧担心外界的纷争和烦恼会侵扰到他的平静生活,导致他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闲适的田园生活中去。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自然、束缚与自由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于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不易实现。
漕台生处寝之床,丛桂还分一叶芳。
红药阶边怀老谢,桃花观里忆刘郎。
首烦贤舅书增喜,想见慈亲色更康。
无忌安能真酷似,愿从外氏借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