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陈泽民见寄·其一》
《和陈泽民见寄·其一》全文
宋 / 吴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长年扰扰走红尘,今日方还自在身。

行处湖光侵杖屦,坐来山色照衣巾。

敢希寄傲陶元亮,且学躬耕郑子真。

犹恐风烟劳顾揖,未能终日作閒人。

(0)
注释
扰扰:形容忙碌、纷扰。
自在身:指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
杖屦:拐杖和鞋子,代指行踪。
寄傲:寄托傲气,保持高洁。
躬耕:亲自耕种,隐居生活。
风烟:比喻世事纷扰。
翻译
长久以来在尘世中忙碌奔波,今天才终于找回了自由之身。
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湖光总是浸润着我的拐杖和鞋子,山色映照在我的衣襟上。
我无望像陶渊明那样寄托傲骨,暂且学习郑子真的躬耕生活。
我仍担心风尘仆仆,无法静心问候,不能整天悠闲度日。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吴芾的作品,名为《和陈泽民见寄(其一)》。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获得心灵自由的喜悦。

“长年扰扰走红尘,今日方还自在身。”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长久以来一直沉浸于世俗纷争,但今天终于能够摆脱那些烦恼,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状态。这里的“红尘”指的是世间的喧嚣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行处湖光侵杖屦,坐来山色照衣巾。” 这两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生活情景。“杖屦”是古代旅行时用的一种脚下的草编物,诗人行走于湖光之中,这些自然景致都渗透进了他的日常行走之物。同样,“衣巾”指的是古代的头巾或围巾,山色映照在这些日用品上,显示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敢希寄傲陶元亮,且学躬耕郑子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陶渊明(字元亮)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田园诗人,以其隐逸生活和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于世;而“郑子真”即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兼政治家苏轼,他在政治上的挫折后选择了退隐,致力于耕读。诗人希望能够像陶渊明那样自得其乐,又能像苏轼一样在田园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

“犹恐风烟劳顾揖,未能终日作閒人。”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担忧。尽管他已经有了一定的隐逸生活,但仍旧担心外界的纷争和烦恼会侵扰到他的平静生活,导致他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闲适的田园生活中去。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自然、束缚与自由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于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不易实现。

作者介绍
吴芾

吴芾
朝代:宋   字:明可   号:湖山居士   生辰:1104—1183

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猜你喜欢

徐府君挽词

孺子人如玉,功名不在身。

死生齐物外,孝友笃天伦。

已有传家子,曾充观国宾。

他年芳五桂,伤不见灵椿。

(0)

送倪正父尚书守南徐·其三

几回去国向吴兴,出处虽高事不平。

兹以优恩临北固,不妨禁直寓西清。

羡君决去行何速,愧我求归计未成。

浙水东西又千里,壮怀堂上未忘情。

(0)

余初除西掖适斋惠诗以二甥相继演纶为喜安行表兄贻书喜溢于辞谨次二篇为谢末章以属安行·其一

漕台生处寝之床,丛桂还分一叶芳。

红药阶边怀老谢,桃花观里忆刘郎。

首烦贤舅书增喜,想见慈亲色更康。

无忌安能真酷似,愿从外氏借馀光。

(0)

观文殿学士赵公挽词·其三

麾节称循吏,三朝蔼政声。

治如黄霸最,心慕伯夷清。

诸道俱遗爱,两川尤著名。

起家临制阃,更羡锦衣荣。

(0)

次韵十诗.读香山诗

诗到香山不计篇,想逢佳处辄欣然。

明知无子可传业,每遇为文自入编。

举世慕名多讽诵,惟公著句得纯全。

胸中相似诗方似,一等不为名利牵。

(0)

仲舅敷文阁学士汪公挽词·其一

籍甚牢之舅,难追宅相风。

惟公能爱我,独我最知公。

潭府书无继,西州事已空。

形容尽心力,庶或慰幽宫。

(0)
诗词分类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诗人
王炎午 白敏中 李燔 牛僧孺 许善心 崔玄亮 顾云鸿 赵匡胤 蔡温 于頔 李侗 鹿善继 陈道复 毕仲衍 裴光庭 耶律隆绪 姚月华 陈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