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参得指头禅,说似家风玉版传。
一日佛堂光自放,我师歇在古灵前。
即时参得指头禅,说似家风玉版传。
一日佛堂光自放,我师歇在古灵前。
这首诗《竹如意(其二)》由金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独到见解与感悟。
首句“即时参得指头禅”,以“指头禅”比喻直接领悟佛法的精要,暗示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与实践。这里的“即时”二字,强调了这种领悟的直接性和即时性,仿佛是在一瞬间洞悉了佛法的真谛。
次句“说似家风玉版传”,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传承方式。这里的“家风”指的是家族或宗派的传统和风格,“玉版”则象征着珍贵的教义或经典。这句话意味着佛法的精髓可以通过传统的传承方式,如同珍贵的玉版一般,被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保持其纯洁与价值。
第三句“一日佛堂光自放”,描绘了一幅佛光普照的景象,象征着佛法的光明与智慧能够照亮人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指引。这里的“一日”并非实指时间的一日,而是泛指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强调佛法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性。
最后一句“我师歇在古灵前”,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师长的尊敬与怀念。这里的“古灵”可能是指已逝的高僧或先贤,也可能是某种象征性的存在,代表了佛法的古老智慧与精神。诗人通过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师长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自己的修行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觉悟,能够在内心深处与古灵对话,汲取智慧的滋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入理解和独特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意义和内在价值。
白云苍梧来,氛氲万里色。
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
寒泉泻破青山腹,青山不改寒泉绿。
幽人一派泉石心,倚溪著此数椽屋。
窗外飘喷万斛珠,枕边玲珑一片玉。
山间金龙啸欲飞,涧底银蟾清可掬。
敲磬愁惊晓鹭眠,停经坐看昏鸦浴。
香浮茗雪滋肺腑,响入松涛震崖谷。
清净耳聆绝弦琴,广长舌相无生曲。
客来坐此亦忘归,溪南溪北千竿竹。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
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
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
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
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
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
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
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