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槎头忆汉阴,长桥南下可开襟。
采芝试听山人曲,伐木应知长者心。
江夏米无阳羡好,巨区水似洞庭深。
勿言少贱无知己,草泽中间有赏音。
莫为槎头忆汉阴,长桥南下可开襟。
采芝试听山人曲,伐木应知长者心。
江夏米无阳羡好,巨区水似洞庭深。
勿言少贱无知己,草泽中间有赏音。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吴俨所作的《和西涯先生拟卜居宜兴韵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隐喻,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莫为槎头忆汉阴”,以“槎头”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暗示诗人对过往的回忆与反思。“汉阴”则借指故乡或安定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一种对稳定与归宿的渴望。这一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接着,“长桥南下可开襟”,描绘了一幅开阔的景象,长桥作为过渡,象征着从束缚走向自由的过程。诗人希望在新的环境中,能够释放心灵,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与愉悦。
“采芝试听山人曲,伐木应知长者心”,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采芝象征着追求自然与内心的纯净,听山人的曲子则是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共鸣。伐木则可能暗含着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以及对简单生活方式的推崇。整体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亲近自然、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的自我与生活的真谛。
“江夏米无阳羡好,巨区水似洞庭深”,通过对比江夏(泛指江南地区)与阳羡(具体指宜兴)的风土人情,强调了宜兴作为隐居之地的独特魅力。江夏的米虽好,但无法与阳羡的山水之美相媲美。这里以“巨区水似洞庭深”来赞美宜兴的山水之深邃与丰富,暗示了诗人对宜兴的深深喜爱与向往。
最后,“勿言少贱无知己,草泽中间有赏音”,表达了诗人对友情与知己的珍视。即使身处平凡之中,也坚信会有真正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朋友存在。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乐观态度,以及对真诚友谊的渴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隐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情与知己的珍视。诗中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思考与情感世界。
今我将如何,悲来不可道。
纵累千万言,无由达苍昊。
天河明星稀,水萤鬨成耀。
元橐罔知探,迷离以眸造。
平掌三神奇,夹脊九疑峭。
纷纷琪树枝,飒飒向空掉。
老子东入关,岸冠忽西笑。
尺泽龙未升,霖气远先到。
芙蓉讵为妍,幽兰亦非妙。
古镜悬壁间,洞然析群照。
七年与君别,世事如奕棋。
山猿不相爱,夺我青萝衣。
一车九市中,辘轣知何为?
避人还闭门,檐花自来窥。
乾坤入春橐,寸心未敢违。
吟诗养天悦,讵憾知音希。
君来叩我门,为我洗尘壒。
纡情不可状,别出悲喜外。
悲亦不在别,喜亦不在逢。
依依寸晷光,照几生和融。
斗室同太虚,心迹安能蒙?
蜚狐裂兵运,读史吾常嗟。
巍巍上京翰,圣世无龙蛇。
君兄驻麾节,惩俗先悍夸。
不闻马啸林,但有牛耕沙。
君来过其间,气隽凌赤骅。
浩然关塞吟,不作悲呜笳。
澄清迈千古,在路如在家。
何当叩王屋,去撷扶桑花。
恶风薙树如薙发,遍地泥翻草根拔。
恶流灌街如灌河,高堂大厦皆盘涡。
三日五日断沽市,千家万家隔生死。
眼中苦劫难独逃,身外恩仇可平视。
冻雀满瓦无游鹰,拂面不去多饥蝇。
我方移榻避危壁,健脚来报东山崩。
时太白山崩,一石梗路,围可百亩。
顾此镜中影,颇疑非我颜。
憔悴一至斯,讵待他人怜?
未应日月穷,天地后无缘。
倏忆东墙松,蠹蚀多不完。
自得春雨滋,复致青芊绵。
谁云就死灰,嘘之难重燃。
力保微息存,或者茁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