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云红雨日逡巡,又见杨花点玉津。
未谱豳风歌七月,却看北地殿三春。
纷如道韫诗中雪,污比元规扇上尘。
每对清和赋云汉,长空宛转越愁人。
绿云红雨日逡巡,又见杨花点玉津。
未谱豳风歌七月,却看北地殿三春。
纷如道韫诗中雪,污比元规扇上尘。
每对清和赋云汉,长空宛转越愁人。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柳絮飘飞的景象,充满了季节变换的诗意与哲思。首句“绿云红雨日逡巡”,运用比喻手法,将绿叶与红花比作云与雨,生动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又见杨花点玉津”则进一步点明了主题——柳絮,它们如同点点白花洒落在清澈的水面上,既美丽又稍纵即逝。
接下来,“未谱豳风歌七月,却看北地殿三春”两句,通过对比古代诗歌《豳风》中的七月之景与眼前的北地春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四季更替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深深忧虑。《豳风》是《诗经》中的一篇,描述了农事活动与季节变化,此处暗含着对当前景象的赞美与对未来的期待。
“纷如道韫诗中雪,污比元规扇上尘”这两句运用典故,将柳絮与雪花、扇尘进行对比,前者轻盈飘逸,后者则显得杂乱无章。这里不仅描绘了柳絮的形态,也隐含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或许是对个人命运的自省,或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喻。
最后,“每对清和赋云汉,长空宛转越愁人”表达了诗人面对清和之景时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他欣赏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另一方面,这种美景也触动了他的忧愁,可能是因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或是对某种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柳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细腻情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