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丧乱来,懒复治生事。
行行过田家,因之动幽意。
早稻青已黄,晚稻亦垂穗。
霅霅割稻声,自与割草异。
是时秋欲半,蒲柳风日脆。
儿卧牛自行,客熟犬不吠。
螃蟹出篱间,茅茨临水际。
使吾劣有此,亦足活老稚。
宦学四十年,进退两不遂。
扶犁手尚可,奈无可犁地。
自从丧乱来,懒复治生事。
行行过田家,因之动幽意。
早稻青已黄,晚稻亦垂穗。
霅霅割稻声,自与割草异。
是时秋欲半,蒲柳风日脆。
儿卧牛自行,客熟犬不吠。
螃蟹出篱间,茅茨临水际。
使吾劣有此,亦足活老稚。
宦学四十年,进退两不遂。
扶犁手尚可,奈无可犁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乱世之中,放弃了仕途生活,返回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诗中的意境淡远,语言朴实,却透露出一种超脱红尘、归隐自然的情怀。
“自从丧乱来,懒复治生事。”开篇即表明了诗人对动荡不安世道的厌倦与逃避,转而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简单生活。
“行行过田家,因之动幽意。”诗人在田间行走,这种简单重复的劳作却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感触。这里,“幽意”暗示了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接下来的几句,“早稻青已黄,晚稻亦垂穗。霅霅割稻声,自与割草异。”描绘了秋天的农事景象,早晚两季的稻米已经成熟,诗人亲自动手割稻的声音,和平日割草不同,这里流露出一种对土地劳作的喜悦,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是时秋欲半,蒲柳风日脆。”随着秋天即将过半,蒲柳之风也变得干燥脆弱,这里的秋意浓厚,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定。
“儿卧牛自行,客熟犬不吠。螃蟹出篱间,茅茨临水际。”这里描绘了田园生活中的和谐场景:孩子与牛群在一起自由玩耍,久居的客人与犬相安无事,小虫们在篱笆间穿行,而草丛则伴随着水边。这一切都显示出一种生命共生的美好。
“使吾劣有此,亦足活老稚。”诗人通过这样的田园生活,即便是衰老之躯,也感到满足和快乐。
最后,“宦学四十年,进退两不遂。扶犁手尚可,奈无可犁地。”诗人回顾了自己四十年的仕途生涯,无论是进取还是退隐,都未能如愿。现在虽然还能握着犁田的工具,却找不到可以耕种的土地。这几句流露出一种对过去功名之路的无奈,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心迹。这种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情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人生态度,也是这首诗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
地狱天堂一相,涅盘生死空名。
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
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
不为六尘所染,句句独契无生。
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
非法非律自制,翛然真入圆成。
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