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用叹寂寂,呼童访所思。
跨蹇拟行迈,河柳绿烟丝。
且尽此日欢,勿问食无糜。
女婴真大痴,奚事咄咄为。
宫袍况可典,讵至饿尔肌。
乌用叹寂寂,呼童访所思。
跨蹇拟行迈,河柳绿烟丝。
且尽此日欢,勿问食无糜。
女婴真大痴,奚事咄咄为。
宫袍况可典,讵至饿尔肌。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曹于汴的《杂诗二十二首》之二十一,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和对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首句“乌用叹寂寂”,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并暗示了对孤独与寂寞的淡然处之。接着,“呼童访所思”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他呼唤仆人去寻找心中的思念之人或事物,展现了一种寻求心灵寄托的渴望。
“跨蹇拟行迈,河柳绿烟丝”描绘了一幅春日出行的景象,诗人骑着老马(蹇)准备远行,河边的柳树随风轻摆,仿佛绿烟缭绕,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也隐喻了诗人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且尽此日欢,勿问食无糜”则是对当下快乐的珍惜与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诗人劝诫自己要享受眼前的欢乐,不必过于忧虑未来的温饱问题,体现了他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
“女婴真大痴,奚事咄咄为”中,诗人以戏谑的口吻评价了一个无知或行为不当的女子,通过“大痴”和“咄咄为”(即无端责怪)的描述,讽刺了社会上某些人的愚昧和不理智行为,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批判精神。
最后,“宫袍况可典,讵至饿尔肌”则进一步强调了对物质追求的适度,即使拥有珍贵的衣物(宫袍),也不应为了满足虚荣而陷入贫困。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财富与尊严关系的思考,也蕴含了对节俭美德的倡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物质欲望的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