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名此山,于此实第八。
东将秦岳连,西与岷峨轧。
磴道端可通,足亦若相戛。
我欲踵其武,苔径特见滑。
屡试辄复却,宛似物初遏。
周行半天下,是等三四阅。
有无终可疑,雷同惭小黠。
退之固颉颃,桃源盖强说。
卒谓武陵传,何殊眼着楔。
孔子亦猎较,此理信难辍。
洞天名此山,于此实第八。
东将秦岳连,西与岷峨轧。
磴道端可通,足亦若相戛。
我欲踵其武,苔径特见滑。
屡试辄复却,宛似物初遏。
周行半天下,是等三四阅。
有无终可疑,雷同惭小黠。
退之固颉颃,桃源盖强说。
卒谓武陵传,何殊眼着楔。
孔子亦猎较,此理信难辍。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题为《华阳洞天》,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华阳洞天这一自然奇观的壮丽景象和诗人对其的深刻感悟。
诗中首先描述了华阳洞天的地理位置,它位于群山之中,位列第八,与秦岳、岷峨等山脉相连,展现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接着,诗人描绘了通往洞天的道路,石阶蜿蜒曲折,仿佛与大地相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尝试攀登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了道路的湿滑与艰险,仿佛大自然在有意阻拦他的脚步。
面对这样的挑战,诗人内心产生了疑惑,是否真的能够到达洞天深处?他反思自己与他人对华阳洞天的认识是否一致,是否过于轻信他人的描述。诗人提到韩愈也曾对华阳洞天有所评价,但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使得他对华阳洞天的真实面貌更加好奇。
最后,诗人联想到孔子也曾有过类似的探索与思考,认为对于未知事物的理解与认知,确实存在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这样的类比,诗人表达了对华阳洞天以及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即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探索与理解永远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华阳洞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知识探索与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