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雹》
《雹》全文
宋 / 曾巩   形式: 七言律诗

穷谷结时雷已动,荒台看处雪犹埋。

崩腾沙雳乘风下,宛转珠玑压雨来。

已激山声如骇浪,更回天色似寒灰。

何繇得见晴辉上,愁放昏昏睡眼开。

(0)
注释
穷谷:深谷。
结时雷:雷鸣之时。
荒台:荒废的高台。
雪犹埋:雪花覆盖未化。
崩腾:猛烈翻滚。
沙雳:沙石如雷霆。
宛转:曲折。
珠玑:比喻雨滴。
激山声:激起山间回声。
如骇浪:像巨浪。
回天色:改变天空颜色。
似寒灰:如寒冷的灰烬。
晴辉:明亮的阳光。
愁放:愁绪消散。
昏昏睡眼:昏昏沉沉的眼睛。
翻译
山谷深处雷声已先起,荒凉高台上雪花还未消融。
狂风卷起的沙石像雷霆般落下,雨点密集如明珠滚落而来。
山间的声响仿佛惊涛骇浪,天空的色彩暗淡如寒冬灰烬。
何时才能见到阳光照亮,驱散我昏沉的睡眼,消除忧愁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巩的《雹》,描绘了雹降时的景象。首句“穷谷结时雷已动”写出了雹来临前山谷中隐隐的雷声,暗示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次句“荒台看处雪犹埋”则以雪比喻雹子,形象地展现了雹子降落时的密集和覆盖力。

第三句“崩腾沙雳乘风下”进一步描绘雹子如沙石般狂暴地随风坠落,气势惊人。第四句“宛转珠玑压雨来”则运用比喻,将雹子比作珠玑,形容其晶莹剔透且密集如雨点般落下。

第五句“已激山声如骇浪”通过山声的震动,烘托出雹子带来的震撼力量,如同惊涛骇浪。最后一句“更回天色似寒灰”则渲染了雹后阴沉的天色,给人以寒冷和压抑之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雹子从酝酿到降落的全过程,以及它带来的强烈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威力的敬畏之情。最后,诗人以“何繇得见晴辉上,愁放昏昏睡眼开”表达对晴朗天气的期待,暗示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困境中的挣扎。

作者介绍
曾巩

曾巩
朝代:宋   字:子固   籍贯:建昌南丰(今属江西)   生辰:1057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
猜你喜欢

初春纪事二首·其一

窗棂无日影,庭树无风声。

微云淡天宇,非阴亦非晴。

美哉丰年祥,入我屠苏觥。

父老亦共喜,欢言叩柴荆。

一饱已有期,惟当力春耕。

遣儿牧鸡豚,作社赛西成。

(0)

吕真人赞二首·其一

一粒之粟,有国有民。二升之釜,浩渺嶙峋。

我游巴陵,始识公面。青蛇鉴然,求之不见。

(0)

农桑四首·其三

采桑蚕妇念蚕饥,陌上匆匆负笼归。

却羡邻家下湖早,画船青伞去如飞。

(0)

玉局歌

玉局祠官殊不恶,衔如冰清俸如鹤。

酒壶钓具常自随,五尺新篷织青箬。

倚楼看镜待功名,半世儿痴晚方觉。

何如醉里泛桐江,长笛一声吹月落。

蒋公新冢石马高,谢公飞旐凌秋涛。

微霜莫遣侵鬓绿,从今二十四考书玉局。

(0)

发书画还故山戏书

昨日遣画笥,今日发书簏。

空斋惟一床,窗影乱风竹。

平生钻故纸,夙好老尤笃。

奇哉扫除尽,蝉蜕三万轴。

岂惟息烦心,亦足养病目。

从渠褦襶生,自献公车牍。

(0)

山行

五尺桄榔杖,二寸栟榈冠。

往来山谷中,发白面渥丹。

初非乳石力,所得怀抱宽。

入寺不寻僧,自爱松风寒。

松风晚少静,我意殊未阑。

却寻归村路,白石明青滩。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曹振镛 刘珍 孙楚 段玉裁 周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