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阳亢宗,催科考下下。
迢遥千载馀,谁是同心者。
村落肆追呼,庭堂事楚槚。
穷途哀哭声,肯念鳏与寡。
平生悬河辨,遇事噤如哑。
块然坐书堆,独有泪盈把。
古有阳亢宗,催科考下下。
迢遥千载馀,谁是同心者。
村落肆追呼,庭堂事楚槚。
穷途哀哭声,肯念鳏与寡。
平生悬河辨,遇事噤如哑。
块然坐书堆,独有泪盈把。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读书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主人公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境遇。
首句“古有阳亢宗,催科考下下”,以古代典故开篇,暗喻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接着,“迢遥千载馀,谁是同心者”表达了时间的漫长与孤独感,以及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知音的渴望。
“村落肆追呼,庭堂事楚槚”描绘了主人公在乡村与官府之间的奔波劳碌,形象地展示了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不同场合间周旋的辛酸。而“穷途哀哭声,肯念鳏与寡”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凉的情绪,强调了他在社会底层的无助与痛苦。
“平生悬河辨,遇事噤如哑”对比鲜明,前一句赞扬了主人公平日里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能力,后一句却揭示了他在关键时刻却沉默无语的尴尬处境,反映了社会不公对他个人才能的压抑。
最后,“块然坐书堆,独有泪盈把”将主人公的形象定格在书堆旁,独自落泪的画面中,既表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也凸显了他在现实面前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挂席曙钟初,家山半在吴。
橹声过远寺,江色润秋芜。
陂鹤巢城木,边鸿宿岸芦。
知君当永夜,独钓五湖隅。
握兰将满岁,栽菊伴吟诗。
老去慵趋世,朝回独绕篱。
递香风细细,浇绿水瀰瀰。
秪共山僧赏,何当国士移。
孤根深有托,微雨正相宜。
更待金英发,凭君插一枝。
平生诗誉更谁过,归老东吴命若何。
知己凋零垂白发,故园寥落近沧波。
酒醒藓砌花阴转,病起渔舟鹭迹多。
深入富春人不见,闲门空掩半庭莎。
寂寂风帘信自垂,杨花笋箨正离披。
长安一夜残春雨,右省三年老拾遗。
坐看群贤争得路,退量孤分且吟诗。
五湖烟网非无意,未去难忘国士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