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
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
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
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
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
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
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
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嗣立的作品,名为《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二首(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离别之苦的深刻体验。
“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开篇便设定了一种超脱凡尘、与高洁之士为伴的意境。"缨冕"一词不仅指古代官员的帽子,更有着装饰和庄重的意味,表明了作者对友人品格的推崇。而“会神仙”则是用来形容这份情谊非同小可,如同与神仙相遇一般。
“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这里的“一去”意味着一次离别之后,友人便远赴他乡,"驰江海"则形容了他们之间距离的遥远。"相逢共播迁"表达了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受,即使天各一方,但心灵上的联系仍旧存在。
“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作者没有特定的原因,却突然间驱驰千里,只为寻觅那些能够抒发自己愁绪的诗篇。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更是对心中那份难以名状的情感的宣泄。
“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阅读与友人相关的诗文时,那份快乐和满足感早已不再,但内心深处却仍旧是一种悲哀。"怆然"一词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忧伤,反映了离别之痛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无尽怀念。
这首诗通过作者与友人的情谊和离别之苦,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深厚友情。
天上万年枝,人间不可窥。
道场三教会,心地百王期。
侍读沾恩早,传香驻日迟。
在筵还向道,通籍许言诗。
空愧陪仙列,何阶答圣慈。
从今精至理,长愿契无为。
皇矣帝烈,大哉兴圣。奄有四方,受天明命。
居上不怠,临下惟敬。举无愆则,动无失正。
物从其本,人遂其性。昭播九功,肃齐八柄。
宽以惠下,德以为政。三趾晨仪,重轮夕映。
栈壑忘阻,梯山匪夐。如曰有恒,与天无竟。
载陈金石,式流舞咏。咸英韶夏,于兹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