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白日隔长安,远客多愁强自欢。
草色莺声于越景,菊英兰露楚人餐。
心丹不逐风霜改,眼界应随宇宙宽。
长对一樽歌复啸,欲将豪迈洗儒酸。
浮云白日隔长安,远客多愁强自欢。
草色莺声于越景,菊英兰露楚人餐。
心丹不逐风霜改,眼界应随宇宙宽。
长对一樽歌复啸,欲将豪迈洗儒酸。
此诗《和萧文明见寄》由明代诗人祁顺所作,通过描绘长安的景象与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与豪迈。
首句“浮云白日隔长安”,以“浮云”与“白日”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距离感与迷茫感,暗示了诗人身处长安,却仿佛被某种无形的隔阂所阻隔,内心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忧愁。
接着,“远客多愁强自欢”,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旅人,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孤独,他只能勉强地寻找欢愉,但内心的愁绪却始终无法消散。
“草色莺声于越景,菊英兰露楚人餐”,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通过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试图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于越之地的草色与莺声,楚地的菊花与兰花,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寓意着诗人对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心丹不逐风霜改,眼界应随宇宙宽”,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内心世界与广阔的视野。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霜考验,他的心志也不会改变;而他的眼界,应当如同宇宙般广阔无垠,包容万物,超越世俗的束缚。
最后,“长对一樽歌复啸,欲将豪迈洗儒酸”,诗人选择在酒中寻求解脱,通过歌唱与长啸来释放内心的豪情与不羁。他渴望用这种豪迈的态度,冲刷掉儒家思想中的某些酸涩与束缚,展现出一种更为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长安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感悟与精神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樽中酒空君莫忧,田中秫穰何所求。
请看长安贵游客,风吹马矢尘满头。
何如高吟卧丘壑,黄菊巳吐山之幽。
君今四十非年少,身事未成人莫笑。
万言未试所上书,有官不仕仍皂帽。
昔时意气各飞腾,白眼对客俱凭陵。
云摇雨散异出处,我巳闭户同山僧。
调丝炙笙奏清越,小妇挟琴曳罗袜。
花枝入手子夜长,怜君尚未生华发。
黄金积斗高突兀,南牙北寺何仓卒。
眼前穷达自有时,劝君且尽杯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