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穿云去,装中半道书。
官贫僮仆惯,县僻送迎疏。
扫叶炊红稻,连泉供白鱼。
登山公事了,何处显村谞。
匹马穿云去,装中半道书。
官贫僮仆惯,县僻送迎疏。
扫叶炊红稻,连泉供白鱼。
登山公事了,何处显村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前往偏远县份任职途中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首句“匹马穿云去”,简洁有力地勾勒出主人公独自一人骑马穿越云雾的画面,展现出旅途的孤独与壮阔。接着,“装中半道书”则暗示了行囊中的书籍,可能是为官所需的知识或文集,也体现了文人从政的特质。
“官贫僮仆惯”一句,揭示了官员因职务之便而可能面临的贫困生活,以及随行僮仆对此的适应与习惯,反映了古代官场的某种现实。而“县僻送迎疏”则进一步强调了所任职地点的偏远与交通不便,送别与迎接的仪式相对简单,凸显了环境的荒凉与人际关系的淡薄。
“扫叶炊红稻,连泉供白鱼”两句,生动描绘了县中简朴的生活场景。扫叶生火,煮熟稻米,泉水潺潺,供以白鱼,虽是粗茶淡饭,却也自有一番田园风味。这不仅展现了地方的自然风貌,也体现了官员对生活质朴的欣赏和适应。
最后,“登山公事了,何处显村谞”表达了完成公务后的闲暇时光,或许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或是对乡村生活的憧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官员在仕途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官场的无奈,也有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是一幅生动的官场与自然融合的画卷。
晦迹才须一亩间,浮家暂寄五湖边。
官抛印绶轻千里,禄隐渔樵已十年。
眼对云山偏烂烂,腹藏篇牍自便便。
政缘欲遂幽栖乐,岂是清时独弃捐。
清汝如荆溪,不异我州里。
奔流相豗蹙,敢谓衣带水。
携宾泛漫汗,画鹢延缘苇。
出城散腰脚,朱墨逃纷委。
却望城中塔,烟林隐孤峙。
何人貌清景,墨笔可就泚。
幽寻要关楗,善饱未遗矢。
尘缨政堪濯,凡髓亦可洗。
不须学东山,韶颜载桃李。
顾当似白傅,玉粒炊船尾。
脍缕斫鲜鳞,遣客动食指。
风流得意事,一官不愿徙。
脱有戚戚时,晤言消之耳。
老人百念冷,看山独不足。
未能寻地肺,聊复访天目。
路出古浮山,木杪飞华屋。
松迷突兀殿,云锁窈窕谷。
高阁藏复道,朱栏穿屈曲。
羲和隐昆崙,借此休驺仆。
小摘园中蔬,充我属餍腹。
缅怀峨豸翁,草庐亲卜筑。
意恃金匕药,终亦戢一木。
不如学无生,妙谛祖身毒。
吴兴紫笋,实产顾渚。唐昔底贡,阚山芽吐。
隼旟出临,虎岩亲驻。邻邦刺史,金匏相遇。
木瓜堂前,穿云浥露。烹蒸包发,及春未暮。
天子称珍,分甘当路。今则不然,名毁势去。
金沙弗湘,玉食弗御。敷荣穷山,牢落谁顾。
如女失宠,空闺自嫭。请以千金,买长门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