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
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
爱其有芳味,因以调曲糵。
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
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
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
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
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
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
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
爱其有芳味,因以调曲糵。
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
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
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
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
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
这是一首描写野葛的诗,通过对野葛生长环境、特性和误食后果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事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
首句“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描绘出野葛在山上生长的情景,其中“香苒苒”形容野葛的茂密和香气,“一蕟”则指野葛的一种形式。
接着“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表明主人不知道这种植物的名字,就将其移植到家附近的地方。这里“轩闼”通常指代豪门或官府的高大建筑,但在此处可能暗示着主人对这株植物的喜爱和重视。
诗中的“爱其有芳味, 因以调曲糵”说明了主人喜欢野葛的香气,便用它来调制酒醴。然而紧接着“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揭示出一个悲剧性的结果——所有尝试过这酒的人都没有存活。
诗人的情感随即转向悔恨和反思:“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这里的“悔封植”是指对移种野葛到家附近而后产生的后悔,“误采掇”则强调了主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这种植物所带来的灾难。
诗人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这句话表明只有当询问了解草药知识的人时,才得知这其实是一种有毒的野葛。这里“识药人”指的是懂得医药知识和草本植物特性的专家。
接下来的“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表达了野葛随时间的流逝已经长成了难以砍伐的样子。这里“滋蔓”形容植物根系的繁茂,“刀斧不可伐”则强调了野葛已成为难以处理的对象。
最后两句“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渴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借助猛烈的风力,将这株野葛连根拔起,以消除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一个从喜爱到悔恨,再到渴望自然力量介入以解决问题的过程。
螺山螺水爱其英,属者分之太少生。
不啻海涵胸次大,犹贤泉涌笔端清。
百年事已馀长虑,千古功犹欠大成。
归觅知音振贫悴,重来参我勘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