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吴桓王之墓田,乃在盘门南郭边。
墓中玉凫久化土,石上赤乌犹纪年。
寒食无人洒麦饭,东风满地飘榆钱。
功昭前代启吴祚,葬地合择名山川。
阖闾城南不百步,土薄易致耕夫穿。
昭纮众臣号详密,虑不及此宁非愆?
缅思山东举义日,郿炷顾已无诸贤。
惟王父子起相继,黄星闪避东南天。
假之修龄定四海,许下岂容瞒著鞭?
凿山掩匠等发掘,朽壤一抔谁独专?
白杨萧萧北邙路,姓名能得几人传?
有吴桓王之墓田,乃在盘门南郭边。
墓中玉凫久化土,石上赤乌犹纪年。
寒食无人洒麦饭,东风满地飘榆钱。
功昭前代启吴祚,葬地合择名山川。
阖闾城南不百步,土薄易致耕夫穿。
昭纮众臣号详密,虑不及此宁非愆?
缅思山东举义日,郿炷顾已无诸贤。
惟王父子起相继,黄星闪避东南天。
假之修龄定四海,许下岂容瞒著鞭?
凿山掩匠等发掘,朽壤一抔谁独专?
白杨萧萧北邙路,姓名能得几人传?
这首元代诗人郑元祐的《吴桓王墓》描绘了吴桓王墓的遗迹和历史感慨。首句点出墓地位置,紧邻盘门南郊,接着写墓中的玉凫已化为尘土,唯有石上的赤乌记载着岁月。寒食节无人祭扫,榆钱随风飘落,暗示墓地的荒凉。诗人认为,作为开国君主,桓王的功绩应葬于名山大川,而此处却地处阖闾城南,土壤贫瘠,容易被耕夫打扰。
诗人对昭纮等臣子未能深思远虑,选择此地为葬地表示遗憾,提及山东起义时的贤才已逝,只有桓王父子相继崛起,暗指其命运奇特。他假设桓王如能长寿,定能安定天下,但此处的简陋显然无法承载这样的期望。最后,诗人质疑谁能专享这被盗掘的陵墓,以及在白杨萧瑟的北邙路上,又有多少人的姓名能流传后世。
整首诗通过墓地的描写,寓言历史兴衰,表达了对英雄身后事的沉思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潇水东来北流去,宛宛山城挟江住。
城中万瓦蔽雄观,江外千岩自幽趣。
朝阳近止潇之西,系舸扪苔上石蹊。
翠壁划开光黤湛,高萝垂覆绿冥迷。
排岩闯水飞栏出,挂插洄潭老蛟脊。
浑疑海蜃喷珠宫,复讶楼船褰绣帟。
鸣鸾佩玉不须论,西雨南云手覆翻。
寄语子牟来独夜,试看天阙瑞霞暾。
桂水无情日夜东,空馀丹旐溯西风。
一经不负门闾望,五鼎端宜馈祀丰。
茂渥出纶观有炜,芳徽勒石播何穷。
遥知祖送诗千首,挽铎声悲大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