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年犹记戍南荒,晚向空桐惜鬓霜。
自窜岂甘作遗老,独醒谁与遣重阳?
菊花未见秋无色,雁信常迟海已桑。
定有馀黎思故主,登高试为叩苍苍。
壮年犹记戍南荒,晚向空桐惜鬓霜。
自窜岂甘作遗老,独醒谁与遣重阳?
菊花未见秋无色,雁信常迟海已桑。
定有馀黎思故主,登高试为叩苍苍。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诗人郑孝胥所作,题为《题西村真琴博士所写满蒙草类虫类二卷(其三)》。诗中表达了作者壮年时的记忆和晚年的感慨。他回忆起自己曾在边疆戍守的岁月,感叹如今两鬓已添白发,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壮年犹记戍南荒,晚向空桐惜鬓霜",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经历和现在的境况,暗示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衰老的无奈。"自窜岂甘作遗老,独醒谁与遣重阳",表达了他不甘心做一个被遗忘的老者,希望能有人理解他的清醒与孤独,共度重阳这样的节日。
"菊花未见秋无色,雁信常迟海已桑",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雁南飞的意象,寓言自己身处异乡,期待着远方的消息,但又感到时间如海桑般变迁,人事已非。
最后两句"定有馀黎思故主,登高试为叩苍苍",表达了诗人坚信民间还有怀念故国的人,他试图通过登高之举,向天地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思念之情,呼唤着可能存在的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的沧桑感,又有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展现了郑孝胥作为清末遗民的复杂心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