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以明煎,玉以英错。智者千虑,愚亦一得。
伐胡见戮,筑墙见疑。非知之难,难于处知。
虎威以爪,剑利以锷。强弩之末,鲁缟示弱。
达人知命,君子见机。灭灶徙臼,言戒非时。
膏以明煎,玉以英错。智者千虑,愚亦一得。
伐胡见戮,筑墙见疑。非知之难,难于处知。
虎威以爪,剑利以锷。强弩之末,鲁缟示弱。
达人知命,君子见机。灭灶徙臼,言戒非时。
此诗《两韵诗》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其深邃的哲理与精炼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与命运的深刻洞察。
首句“膏以明煎,玉以英错”运用比喻手法,将智慧比作煎膏,将美德比作美玉,形象地表达了智慧与美德的珍贵与难得。接着“智者千虑,愚亦一得”揭示了智慧并非仅属于智者,愚者也偶有所得,强调了智慧与理解的普遍性。
“伐胡见戮,筑墙见疑”通过历史典故,警示人们行事应审慎,避免因小失大。而“非知之难,难于处知”则进一步阐述了认识事物并不困难,但如何在实际中应用并处理知识才是真正的挑战。
“虎威以爪,剑利以锷”以动物与兵器为例,说明力量与锐利的重要性,同时也隐含着策略与时机的选择。紧接着“强弩之末,鲁缟示弱”则告诫人们即使最强大的力量也有衰竭之时,不应轻视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
“达人知命,君子见机”表达了对顺应天命与把握时机的智慧追求。“灭灶徙臼,言戒非时”则提醒人们在采取行动时要考虑到时机是否恰当,不可盲目行事。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智慧、道德、力量、时机与命运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