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讨过真隐,同抱白云眠。
夜呼醉道士,取琴咏琅然。
松鸣檐外山,水落桥下渊。
推窗挂星斗,清神浩无边。
是中宜共如,此外凭谁传。
孙登苏门啸,子猷剡溪船。
古来贤达士,往往如春烟。
浮名竟何益,毕世空林泉。
纵观彼斗筲,畏涂竞争先。
舆马能几时,鼎镬已在前。
幽讨过真隐,同抱白云眠。
夜呼醉道士,取琴咏琅然。
松鸣檐外山,水落桥下渊。
推窗挂星斗,清神浩无边。
是中宜共如,此外凭谁传。
孙登苏门啸,子猷剡溪船。
古来贤达士,往往如春烟。
浮名竟何益,毕世空林泉。
纵观彼斗筲,畏涂竞争先。
舆马能几时,鼎镬已在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宁静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真隐道院的自然美景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幽讨”、“白云眠”、“醉道士”、“松鸣”、“水落”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之美的隐居世界。
首句“幽讨过真隐”,点明了探访隐居之所的地点,暗示了此地的神秘与幽静。接着,“同抱白云眠”一句,以白云象征纯洁与超脱,表达了诗人与隐士共享这份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夜呼醉道士,取琴咏琅然”描绘了夜晚与道士饮酒赋诗的场景,琴声琅然,不仅增添了诗境的雅致,也体现了隐士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
“松鸣檐外山,水落桥下渊”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声响,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和谐,松声与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的画面。
“推窗挂星斗,清神浩无边”则将视角转向室内,窗外的星辰与窗内的诗人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状态。
“是中宜共如,此外凭谁传”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认同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变迁、人情冷暖的感慨。
最后,“孙登苏门啸,子猷剡溪船”引用历史上的隐士故事,进一步强化了诗的主题,即对古代贤达士隐居生活的追慕。
“古来贤达士,往往如春烟”感叹历史上那些追求精神自由的隐士们,如同春日的烟雾,虽短暂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浮名竟何益,毕世空林泉”是对世俗名利的否定,强调了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亲近。
“纵观彼斗筲,畏涂竞争先”讽刺了社会上那些汲汲于名利、急于求成的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推崇。
“舆马能几时,鼎镬已在前”则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古代隐士生活方式的敬仰与赞美。
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
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
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
微之鍊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
崔君誇药力,经冬不衣绵。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
况在少壮时,亦为嗜欲牵。
但耽荤与血,不识汞与铅。
饥来吞热物,渴来饮寒泉。
诗役五藏神,酒汨三丹田。
随日合破坏,至今粗完全。
齿牙未缺落,肢体尚轻便。
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
且进杯中物,其馀皆付天。
画手闻曹霸,伊人岂裔孙。
穷神邈江海,遗迹在墙垣。
发地惊涛起,扶椽叠浪翻。
来非自胥怒,去不为鲸吞。
咫尺重渊险,寻常万里奔。
气疑烝宇宙,势欲浸乾坤。
但见挥长笔,谁能测巨源。
汪洋须骇瞩,洼突几惊扪。
湛湛将澄处,悠悠叠细痕。
轻飔掠伊洛,阔岸漫湘沅。
怒势功尤壮,飞澜地欲掀。
沧溟拥神岛,穷发运游鹍。
槃礴应无顾,安排自有门。
夙成参造化,无用契胚浑。
岁久人虽远,尘侵墨未昏。
依稀逢海若,彷佛吊湘魂。
倦客萦多累,乘桴特未援。
时来观浩荡,聊用涤尘烦。
莫使蜗涎蠹,常令墨妙存。
不劳浮渤澥,已似陟昆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