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江城蜡炬残,愁闻使者募材官。
秋成百粤诛求尽,乱后三吴戍守难。
楼橹月明乌鹊起,海门风急皂雕寒。
谁令白首含毫客,时向霜前把剑看。
旅泊江城蜡炬残,愁闻使者募材官。
秋成百粤诛求尽,乱后三吴戍守难。
楼橹月明乌鹊起,海门风急皂雕寒。
谁令白首含毫客,时向霜前把剑看。
此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江城夜泊时的愁绪与感慨。首句“旅泊江城蜡炬残”,以蜡烛燃尽象征时光流逝和旅途的孤独,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愁闻使者募材官”一句,通过听到征召兵役的消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无奈。
“秋成百粤诛求尽,乱后三吴戍守难。”这两句将视角转向战乱后的社会景象,描述了百姓在战乱中劳役不断,生活困苦的情景。诗人通过“诛求”一词,形象地展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苛捐杂税,以及战乱带来的动荡不安。
“楼橹月明乌鹊起,海门风急皂雕寒。”这两句转而描写自然景色,以月光下的楼台、乌鹊的飞起,以及海门风急、皂雕(黑鹰)的寒冷,构成一幅静谧而又略带悲凉的画面。这里的自然景观不仅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也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宁。
最后,“谁令白首含毫客,时向霜前把剑看。”诗人自问,是谁让这位满头白发的文人不得不拿起剑,面对这乱世?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通过“霜前把剑看”这一动作,既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暗含了对未来可能的战斗准备。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载役京口,十度过松江。
垂虹亭下烟水,长是映蓬窗。
钓得锦鳞成脍,快把双螯浩饮,豪气未能降。
醉舞影零乱,心逐浪舂撞。景苍茫,歌欸乃,石空硿。
蒹葭深处,适意鱼鸟自双双。
便拟轻舟短棹,明月清风长共,与世绝纷尨。
嘉遁有真隐,不羡鹿门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