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死中原百战争,流芳遗臭各垂名。
思量陈寿已饶舌,又费先生一管城。
万死中原百战争,流芳遗臭各垂名。
思量陈寿已饶舌,又费先生一管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过所作,名为《寄沈仲居进三国志(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万死中原百战争”,这两句开篇便描绘出历经无数战乱的中原大地,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万死”指代着无数英雄的牺牲和悲剧命运,而“百战争”则概括了三国时期频繁的军事冲突。这两句通过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
“流芳遗臭各垂名”,接着诗人提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的人物,无论是功过百样,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这里,“流芳”指的是美好的名声,而“遗臭”则暗示了不良的影响或恶名。两者并举,表明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
“思量陈寿已饶舌”,这句诗转而对陈寿进行赞誉。陈寿是东晋时期的史学家,以其《三国志》著称于世。诗人这里提到“已饶舌”,表明了陈寿在历史评价上给予人物公允之语的态度。
最后,“又费先生一管城”则是在赞美另一位历史学者费谦(费先生)。这里的“一管城”是指费谦对待史实的严谨和细致,宛如用笔画城一般。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学家公正记载的赞赏。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透露出他对于历史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那些能够秉持公心评价历史人物的史学家的崇敬之情。
阴云蔽空白日冥,疾风满路驱雷霆。
幸接招提投一宿,空廊寂寂飞鼯鼪。
齐厨无人烟火熄,佛前几卷堆残经。
燃灯枯坐两耳冷,侧听万壑松涛倾。
檐溜须臾声渐止,门外潺湲犹未已。
开轩月露皓盈阶,仰看天光净如洗。
鸿鹄群飞天地秋,关中老父尽归刘。
谁知仗剑收秦鹿,竟以分羹激楚猴。
大泽曾闻中夜泣,新丰爱作故乡游。
雉姁一出英雄死,风起歌台万里愁。
燕昭筑高台,礼士自隗始。
结交须黄金,士也乃如此。
剧辛乐毅攫金来,大风东海生尘埃。
黄金用尽将印夺,纷纷北走邯郸台。
阿孙马角抱余?,思报深仇结神勇。
可惜荆卿剑术疏,扺蛙空费盘金捧。
易水萧萧督亢陂,头颅万里行关西。
家风好士竟安用,但闻白头老鸦台上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