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逢秋易感伤,萧条忽觉近重阳。
荒村风雨行人少,故里烟尘病日长。
太史藏山书未就,少师入海梦难忘。
愁极每疑彭泽令,便将何道出羲皇。
多难逢秋易感伤,萧条忽觉近重阳。
荒村风雨行人少,故里烟尘病日长。
太史藏山书未就,少师入海梦难忘。
愁极每疑彭泽令,便将何道出羲皇。
这首元末明初赵汸的《秋兴(其一)》描绘了诗人身处乱世,秋季多灾多难时的感慨。首句“多难逢秋易感伤”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秋景时的悲凉心境,秋天本就带有离别和凋零之意,加上生活中的困顿,更添愁绪。
第二句“萧条忽觉近重阳”,重阳节临近,平添了一份孤寂与凄清,因为这个节日常与登高、思亲相关,而诗人却在荒村中度过,风雨交加,行人稀少,更显孤独。"荒村风雨行人少"形象地刻画了环境的冷落。
第三句“故里烟尘病日长”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楚,故乡笼罩在战乱的烟尘之中,自己又疾病缠身,度日如年。"病日长"不仅指身体之病,也暗含了精神上的疲惫和无奈。
接下来,“太史藏山书未就,少师入海梦难忘”两句,诗人以历史典故自比,暗示自己虽有才学(太史指学问渊博,少师指音乐修养),但时局动荡,无法施展抱负,理想如同藏山之志或入海之梦,难以实现。
最后,“愁极每疑彭泽令,便将何道出羲皇”以晋代隐士陶渊明自比,表达极度的忧愁中,诗人渴望像陶渊明那样远离尘世纷扰,寻求超脱之道,然而在现实中却无从寻觅这样的出路。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描绘秋景和自身的遭遇,展现了诗人对乱世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失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问寝荆江上,留家湘水滨。
心关两处念,鬓改一年新。
屑玉逢天富,铺瑶盖地贫。
归来见三白,因得贺乡人。
烦浊不能胜,自知为雨候。
俄然落疏疏,颇恨殊不骤。
款门执戟家,竹树密以覆。
书帏与书帙,晚静乃移昼。
人高固莫企,境净不受垢。
飘零岁时隔,邂逅顷刻叩。
明当复告别,使我心如疚。
何以寿先生,岁晚松柏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