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作琴声,迦叶亦如是。
何待柴桑翁,挂壁始寓意。
此峡曰弹琴,谁与标名字。
岩谷夐而幽,石泉清且泌。
野菊小於钱,十三星点缀。
动掺四山响,万籁纷丹翠。
钟期未赏识,成连应走避。
一洗筝琶耳,妙契烟霞思。
大地作琴声,迦叶亦如是。
何待柴桑翁,挂壁始寓意。
此峡曰弹琴,谁与标名字。
岩谷夐而幽,石泉清且泌。
野菊小於钱,十三星点缀。
动掺四山响,万籁纷丹翠。
钟期未赏识,成连应走避。
一洗筝琶耳,妙契烟霞思。
这首诗描绘了弹琴峡的自然美景和诗人对音乐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深刻感悟。首句“大地作琴声”以大地比作琴,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韵律之美。接着“迦叶亦如是”引用佛教中迦叶尊者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音乐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
“何待柴桑翁,挂壁始寓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认为音乐的意义不应仅限于形式上的表现,而应该深入到心灵深处,如同挂壁之琴,其意蕴深远。接下来的“此峡曰弹琴,谁与标名字”,点明了地点,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地方,又有谁能赋予它一个恰当的名字呢?这反映了诗人对弹琴峡独特魅力的赞叹。
“岩谷夐而幽,石泉清且泌”描绘了弹琴峡的地理环境,岩石与山谷的辽阔与幽静,以及清澈的泉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野菊小於钱,十三星点缀”,通过细腻的观察,将野菊与星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之美。
“动掺四山响,万籁纷丹翠”进一步描绘了弹琴峡的自然音响效果,山间的回响与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面。最后,“钟期未赏识,成连应走避”引用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对真正懂得欣赏音乐与自然之美的知音的渴望。
“一洗筝琶耳,妙契烟霞思”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像音乐一样,洗净读者的耳朵,引导他们进入一个与自然和谐共鸣的世界,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弹琴峡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高度追求与理解,同时也传达了对和谐共生、心灵相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