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襁褓又何如,忍使堂堂路入歧。
同是心肠推幼幼,惟分养马养孩儿。
可怜襁褓又何如,忍使堂堂路入歧。
同是心肠推幼幼,惟分养马养孩儿。
这首诗《吴门三劝(其一)》由清代诗人许传霈所作,通过对比“养马”与“养孩儿”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首句“可怜襁褓又何如”,以“可怜”二字开篇,直接表达了对那些年幼无助者的同情。紧接着,“忍使堂堂路入歧”一句,运用了强烈的反问语气,强调了不应让这些无辜的孩子们走上错误的道路,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同是心肠推幼幼”这一句,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待幼小生命的普遍态度相似,即都应给予关爱和保护。然而,接下来的转折“惟分养马养孩儿”则揭示了这种态度在实际操作中的差异——“养马”可能象征着对某些动物或事物的过度关注和牺牲人类利益的行为,而“养孩儿”则是指对孩子的正常养育和关爱。通过这一对比,作者批判了社会中对某些事物的偏爱和对人的价值的忽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养马”与“养孩儿”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平、人性关怀以及道德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次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更是一次对社会伦理的拷问。
内史斥楼烦,嫖姚越祁连。
将逞域外武,宁无务德言。
中土厌胜朝,左衽垂百年。
先皇振九伐,霈泽洒秦燕。
大业未逮终,妖氛日横缠。
版宇罹荡析,黔黎困倒悬。
玄黄既在篚,壶浆宁不前。
俯瞰单于台,秋风正萧然。
戎车虽闲饬,尚其赖诸贤。
山石何盘盘,水流何溅溅。
溅溅东流水,乃在磐石间。
长与本根辞,一往竟不还。
委蛇东到海,经过诸神山。
巨鳌来戏游,日月双回旋。
珊瑚鲛人珠,光彩烂纠缠。
丹虾须如戟,龙炬照神渊。
旷荡无终止,大壑易沦涟。
磐石有本性,屹立竟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