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有奇石,髣髴兽潜行。
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林中有奇石,髣髴兽潜行。
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奇特石头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林中有奇石,髣髴兽潜行。” 这两句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深邃的森林之中,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吸引了诗人的注意,而“髣髳兽潜行”则营造出一种神秘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乍似依岩桂,還疑食野苹。” 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石头与周遭自然景物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不确定性的探索。
“茸長綠藓映,斑細紫苔生。” 这两句则更深入地描绘了石头表面的细节,如同一幅精细的山水画,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上面长满青苔和细腻苔生的质感。
最后,“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这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他表达了对于那些未能真正领悟自然之美的人的无奈,以及对自己可能过度强调某些事物的反省。
整首诗通过对林中奇石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麦芒焦,桑椹紫,田家夫妇忙欲死。
蚕入簇,麦登场,夫妇饱煖孰可当。
道旁书生空有妇,不蚕而衣真汝负。
功名富贵老不来,书剑风尘一生误。
何时郎买百株桑,身耕妇织策最良。
董生莫厌徵租吏,苏子无由黑貂弊。
嗟余何不辰,备极生人凶。
偶全摺胁范,屡脱南冠钟。
再醮亦何为,孙枝发枯桐。
鬼犹果求食,宁吐杀与丰。
两儿如我长,无田学圃农。
郑忽敢辞昏,冗食哀我翁。
兹外尚难言,二女累桥公。
荆笄嫁不售,谁论德与容。
幼也抱奇疾,此岁日尪癃。
亦既就膏肓,二竖不可攻。
而我事奔走,过家如狂风。
岂无旬浃留,奈此旦夕暮。
吞酸一执手,掣去如飞蓬。
心知不再见,衰泪纷无从。
书来报哀讣,赍恨归亡穷。
莫闻忍死言,藁葬青莲宫。
为父我安忍,为儿汝何逢。
兴言一及此,镞刃戕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