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驹汧渭间,谁识此老骥。
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
收驹汧渭间,谁识此老骥。
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
这首诗通过“老骥伏枥”这一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周伯永的敬仰之情。老骥,比喻年老而志气不衰的英雄或人才;伏枥,则是形容马虽然不再奔跑,但心犹在野,志向未减。诗人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句,赞美了周伯永虽已年长,但依然心怀壮志,不减当年豪情。
“收驹汧渭间,谁识此老骥。” 开篇即以“汧渭间”点明地点,暗示周伯永曾在此地有所作为,但如今却鲜为人知,隐含着对周伯永被埋没才华的惋惜之情。“谁识此老骥”则直接表达了对周伯永才能未被世人所识的感慨。
接着,“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 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我”与“渠”(指周伯永)进行对比。诗人自比为“伏枥”的老马,虽感伤于自己的处境,却也深知周伯永如“著鞭”,即一旦行动起来,其威力令人畏惧。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周伯永能力的认可,也流露出对其未来可能成就的期待和敬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骥伏枥”形象的描绘,既展现了对周伯永个人品质的赞美,也寄托了对人才被埋没的忧虑,以及对人才能够再次展现其价值的期待。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宋代诗歌注重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特点。
我本轻黠儿,小少槿闾闬。
未知从军苦,悠悠赴沙瀚。
同行五千人,骸骨蓬麻乱。
中有脱死者,人各鸟兽窜。
间怀大将印,辛苦生还汉。
包以衬甲绫,来上长杨殿。
怜我不负恩,授印亲书赞。
一来赎前过,比再军锋冠。
昔有王子猷,连夜溯剡溪。
自要看雪月,借人作标题。
与君客异乡,咫尺隔东西。
良会不可数,花时饮桃蹊。
俛仰便陈迹,霜叶飒已萋。
近来费要约,尺书寄赫蹄。
天悭竟未破,雾雨犹溟迷。
此来有缘事,小筑喧拱枅。
请君堆壁酒,洗我流骹泥。
老樵腰短斧,朅来此山中。
林深绝人迹,邂逅两老翁。
石上安棋局,零落归飞鸿。
置斧偶坐睨,终竟谁雌雄。
低头欲借问,冉冉巢云松。
索寞下山去,树杪馀残红。
不知岁月远,但见邑屋空。
神仙在何处,只与人世同。
眼净偶自见,心到遥相通。
片时处仙境,百年坐春风。
区区笑刘吕,妄觅蓬莱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