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山上葛,攀藤步岩幽。
上山逢虎狼,下山逢猕猴。
归来絺绤之,藕丝香且柔。
织成一片云,精绝鬼工愁。
入笥献君王,贡职民当修。
君王不自惜,持以奉仇雠。
西施被服之,俱是越国尤。
吴王抵掌笑,于越吾何忧。
飞书益封地,谓越吾诸侯。
嗟尔采葛伴,辛苦勿叹愁。
天道有乘除,苦极行当休。
吴王沉醉姑苏上,半夜不知吴国秋。
采采山上葛,攀藤步岩幽。
上山逢虎狼,下山逢猕猴。
归来絺绤之,藕丝香且柔。
织成一片云,精绝鬼工愁。
入笥献君王,贡职民当修。
君王不自惜,持以奉仇雠。
西施被服之,俱是越国尤。
吴王抵掌笑,于越吾何忧。
飞书益封地,谓越吾诸侯。
嗟尔采葛伴,辛苦勿叹愁。
天道有乘除,苦极行当休。
吴王沉醉姑苏上,半夜不知吴国秋。
这首宋末元初赵文的《越妇采葛苦》描绘了一位妇女艰辛劳作的情景。首句“采采山上葛”,以叠词描绘出女子采摘葛藤的忙碌,展现出劳动的艰辛。接着,“攀藤步岩幽”进一步刻画了她身处险峻环境,表现出她的坚韧与毅力。
诗中通过“上山逢虎狼,下山逢猕猴”的夸张手法,暗示了采葛过程中的危险和不安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女子采得葛藤后,精心织制出“藕丝香且柔”的衣物,其工艺之精绝令人赞叹。
然而,这些辛苦成果却被君王用于逢迎权敌,甚至成为挑起争端的工具。西施穿上这葛衣,成了越国的罪魁祸首,吴王则因此得意忘形,对越国不再担忧。诗中讽刺了君王的短视和人性的复杂。
最后,诗人以“天道有乘除,苦极行当休”表达对命运无常的理解,暗示苦难终将过去。而吴王沉醉于享乐,不知国事,揭示了权贵的荒淫与国家的危机。
整首诗通过越妇的采葛经历,寓言性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矛盾,以及天道循环的哲理,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又作西山去,潮音鼓一通。
丛林推此老,诗社得诸公。
著眼浮生外,冲风逆水中。
殷勤三请已,此意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