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漠漠不可悟,徒以劳神虚见苦。
但知会得圣人言,即是分明上天路。
婴儿漠漠不可悟,徒以劳神虚见苦。
但知会得圣人言,即是分明上天路。
这首诗由元阳子在唐代所作,名为《金液还丹歌》的第十四首,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与修行之道。
“婴儿漠漠不可悟”,开篇以“婴儿”为喻,暗示着初学者在修行之路上的迷茫与困惑,难以直接领悟深奥的道理。“漠漠”二字描绘出了一种广阔而深远的意境,同时也隐含着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漫长。
“徒以劳神虚见苦”,紧随其后,诗人指出仅仅依靠劳神苦思,并不能真正理解或达到修行的目的。这里的“苦”字不仅指肉体上的劳累,更包含了精神上的挣扎与痛苦,强调了单纯的思考与努力可能带来的无果与挫败感。
“但知会得圣人言”,转折之处,诗人提出了另一种可能——通过学习和理解圣贤的教诲,找到修行的正确路径。这里的“圣人言”象征着智慧与真理,是通往精神升华与境界提升的关键。
“即是分明上天路”,最后两句将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只要能够理解和实践圣贤的教导,就能清晰地看到通往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超越的道路。这里的“上天路”既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超越世俗、达到心灵深处的境界;也是一种象征,寓意着通过修行达到理想状态的过程。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修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鼓励人们通过学习与实践,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觉醒与升华。
卧病谢人徒,块焉处寥廓。
客从何方来,缄书投我橐。
开缄见故人,我心忽不乐。
问子今何适,行行入瓯骆。
瓯骆日南陬,思客春梅落。
冉冉江中云,迢迢海上郭。
太息念我曹,十载依铜爵。
云胡乖羽翮,南北成离索。
惊飙拂林树,洪流奔大壑。
凤栖无静柯,龙游安所托。
闻君有良剑,旧在丰城凿。
佩之入山海,不能逢不若。
宝此千金质,百鍊焉能铄。
今我方无为,草玄惟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