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入江境,豺虎深榛喧。
爱此田舍静,清流黄叶村。
茅茨隐疏柳,依依蔽柴门。
野老能好客,呼儿具壶飧。
共话兵火事,张灯一宵言。
尽烛客乃已,退就屋西垣。
鸡栖于其下,藜床架竹根。
皓月穿屋角,星河正黄昏。
露寒鱼梁起,哀歌怆客䰟。
不待曙光发,驱车出北原。
乱后入江境,豺虎深榛喧。
爱此田舍静,清流黄叶村。
茅茨隐疏柳,依依蔽柴门。
野老能好客,呼儿具壶飧。
共话兵火事,张灯一宵言。
尽烛客乃已,退就屋西垣。
鸡栖于其下,藜床架竹根。
皓月穿屋角,星河正黄昏。
露寒鱼梁起,哀歌怆客䰟。
不待曙光发,驱车出北原。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诗人进入江境所见的一幅宁静而凄凉的画面。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战乱给乡村带来的破坏与不安。
首句“乱后入江境,豺虎深榛喧”,开篇即点明背景,战乱之后,诗人踏入江边的荒野,豺狼虎豹在密林中嚎叫,一片混乱与恐怖。这既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写照,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接着,“爱此田舍静,清流黄叶村”两句,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喜,他喜爱这片战后依然保持宁静的田园风光,清溪潺潺,黄叶飘落的小村庄,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感。
“茅茨隐疏柳,依依蔽柴门”描绘了一幅典型的乡村景象,茅草屋掩映在稀疏的柳树间,柴门紧闭,给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孤独的感觉。
“野老能好客,呼儿具壶飧”表现了淳朴的村民热情好客的一面,他们邀请诗人进屋,准备酒食招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共话兵火事,张灯一宵言”则揭示了夜晚的对话,村民们与诗人共同谈论着战争带来的苦难,点亮灯火,彻夜长谈,情感深厚。
“尽烛客乃已,退就屋西垣”描述了谈话直至烛光燃尽,客人方才离去,随后诗人独自退到屋西的墙壁旁,继续思考或沉思。
“鸡栖于其下,藜床架竹根”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鸡在床下栖息,简陋的床铺由竹根支撑,生活虽简朴却充满生机。
“皓月穿屋角,星河正黄昏”是夜晚的景色,皓月从屋角穿入,星空璀璨,黄昏时分,自然之美与时间的流逝交织在一起。
“露寒鱼梁起,哀歌怆客魂”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露水寒冷,仿佛鱼梁在心中升起,哀歌回荡,触动了旅人的灵魂。
最后,“不待曙光发,驱车出北原”意味着诗人并未等到天亮,便驾车离开,返回北原,结束了一晚上的旅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后乡村的景象,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人性温暖的描绘,同时蕴含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县厅决事返便睡,鱼菜何以娱嘉宾。
淋浪密雨响窗格,寒禽叫水湖亭漘。
冲泥巷南越巷北,谈碑校艺今无伦。
枇杷初黄芍药老,香车大道驰辚輑。
名姬论钱值千万,贫嫁厮养寻常人。
东风卷地不动尘,华镫顾曲樱桃唇。
马蹄不到人迹少,君家独树柴门春。
诸郎读书墨满案,瘦句喜作无病呻。
手搜女真蒙古事,字仿刘懿兼刁遵。
繄予忍饥困州邑,乌帽雪鬓常参晨。
行将投劾去晞发,衣囊渔具荒江滨。
外集论诗记甲子,内景受道持庚申。
漫承桂段曲为比,一脉家法真龂龂。
洨■令长定何职,中天万古双嶙峋。
入山复十里,积翠交万重。
曾经太华险,履此能从容。
霞外鹄影微,霁初雪意慵。
薄薄田舍酒,疏疏远寺钟。
泉汲思中泠,樵衲来上封。
乡梦莼一丝,春锦花千峰。
万类共悲喜,孤筠观淡浓。
兹游任醒醉,箕颍怀前踪。